会唱戏的安平丝网老板

梅香喜艺

一米八的大个儿,走起路来象夹着风,见人先笑后言“你好,我是王梅香”,“是带眼的能吹响,是带弦是能拉响”,“简谱识得真熟”、“知道的戏贼多”,这几项内涵集于一体,构成了农家子弟王梅香的立体形象。

从故园河北省安平县王胡林村东西中心街,东行到东头往北拐,在南北“大过道”的最北头路东侧,是村里知名、笙管笛箫都拿得起的“全把儿”艺人王梅香的家,也是三乡五里、县域内外戏迷票友展艺的舞台。

王梅香自小受到父母的亲亲宠爱,十多岁时脑后勺还束着一尺多长的小辫子,吃的喝的也比同龄人实成的多。梅香来到世上前,他的父母“伤”过孩子,故而对落生“带把儿”的他格外珍惜,每天下学到家,母亲会“宝儿,宝儿”地煎鸡蛋犒劳他这个长子。我的父亲曾告诉我,梅香这小子命强,投命在了个好人家。“梅香”这两个字,在古代是婢女丫头的专用爱称,宋代的华岳有两句诗“朱帘更倩梅香佳,要放银蟾入座来”。用“梅香”给儿子取名,表现的是父母对儿辈特殊的戴见……

随着王梅香渐渐长大,乡亲们发现生长在丝网世家的他,似乎对上学和织罗都缺乏兴趣,心思好岛l都放在了玩胡琴上。村里各家艺人手中的笛子、二胡、三弦、秦琴、口琴、手拨琴,常常被小梅香盯得直了“眼”,每有乡艺社火入村,小梅香更是不离琴师左右。小学一年级读了三年,明显高于同班孩子的大个头儿,虽然有时也让小梅香尴尬几分,但他却也常常自我得意地说自己个儿大手长,适合学拉二胡,比你们强……

到上世纪七十年代,王梅香在做为全县丝网界元老的父亲影响下,渐渐对丝网编织有了较深了解与推销天赋,但他学戏曲、练琴弦的天性日益张显。村里丝网厂知道王梅香出身世家,自小受父亲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丝网价格销售比较“通把儿”,特意聘请他为村办企业跑销售。撇一口京腔的王梅香,首次出马在哈尔滨某国营企业,凭借随身带着的京胡,一段京剧曲牌“西皮小开口”,硬沒"喂饱″国企大老板的迷戏瘾头儿,王梅香只好接着又续上了一段"万年欢”,高兴得大老板当场拍板说:“你们厂的丝网我全要了,有多少要多少,可以签订个长期合同,保证你们有固定的收入。不过,我可有个条件,那就是你这个小琴师每年都得来哈尔滨,咱们切磋戏曲,拉两段……”

年农历二月二十一,是我的新婚喜日,此前已送缎料被面儿、喜庆年画和脸盆、衣架等礼物的王梅香,带着一尺长、半尺宽的黑色录音机来到我家,还请来了两名“昆角”,为正在享用答谢宴请的乡亲们祝“喜”。他说,兄弟结婚是一生大事,当哥的给他和父老们送几段戏曲演唱,在过去这叫堂会。我这个小录音机是刚从日本带回国的,叫三洋牌,这东西能录音、能放音,眼下咱们村好像别人还没有这种洋玩意儿。来,两位艺术家,我先放一段音乐,你们两个来一段《沙家浜》“智斗”,别担心“三缺一”,我唱“胡传魁”……过了一会儿,王梅香又取出随带的板胡,演奏了评剧版的京剧曲牌《柳青娘》,还为新郎我伴奏了河北梆子《龙江颂》中江水英的“担重任乘东风”一段,赢得了乡亲们的热烈掌声。

年初春,经济收入渐丰,拉帮起儿女都有了丝网生意后,王梅香购买商品楼,在安平县城竖起了丝网经销店的旗牌。可他依旧不改初心,不但把各种胡琴、管乐悉数带到店里,还购买了锣鼓钹镲摆在柜台,并让我为他写广告悬于明处:

本店既从事丝网销售,也安排文艺娱乐,欢迎商家与各界朋友赏光练艺,并承诺义务培养戏曲演唱与器乐演奏,凡学习京、评、梆戏曲或京胡、二胡、月琴、三弦等器乐者,均可因人施教……

打那以后,学腔练艺,操琴弄管的“客户”,不绝如缕地拥簇“王梅香”门店,有的学伴奏的定弦变调,有的学演奏的“跳弓”“抖弓”,有的学不同剧种的发声部位,有的学文武场中的“锣鼓经”,有的学“甩袖”、“云手”的舞台表演,有的学“正冠”、“捋髯”的亮相形态……王梅香则根据求学者的不同需求,请出专业老师示范教学,还购得戏曲光盘,无偿赠送给张三、李四“照葫芦画瓢”。为规范学习顺序,王梅香排出各类艺术的“学习时间表”,确保各种艺事“不撞车”、“不窝工”,几年时间,王梅香的丝网商店几乎成了义务传艺学艺的知名“课堂”。

年5月,安平县拟在刚刚建好的中国安平丝网大世界市场举办首届国际丝网博览会,闻讯的王梅香主动找到我任职的县委宣传部,表示自己搭钱、搭时间、搭面子,邀请县里与周边市县戏迷,搞多场公益演出为博览会召开凝聚人气儿。得到领导同意后,王梅香或电话邀请,或登门求助,或托亲戚帮忙,在县城中心地带,连续一周举办了不同艺术种类的连台演出。每每开场,王梅香都请县领导讲话,宣传举办丝网博览会对安平经济发展的良好作用,始终把演出活动的主题定位在“宣传博览会,推动快发展”上。一时间,每晚看戏找梅香,一场更比一场强,成为县乡居民的共同话题。而连续多天的费心组织、协调,使得王梅香在搭上了数千块的“演务费”后,一下子被高血压、心脏病“打倒”在医院,治疗了十多天。

前几年,因县城建设需要,拆除了王梅香的所住楼房,他遂即移师故里,把育才练艺的军营安排在自己宽敞的大院和一溜十多间的住房内。每有文友、唱友、琴友、棋友入邸,王梅香的豪爽之气与友爱之心便表现为管饭吃、帮提高、尽情玩……

有人以为,王梅香可能有花不清的钱,或着日进斗金,实际上,他除了有年轻时做生意一星半点的“剩余价值”,并没有多少其他收入,他所有的,只是从少童时心中升起“喜艺”风帆,只是为人厚道的传道授艺,只是为了弘扬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不断努力的良苦用心。

一个清冷的早晨,享年古稀的王梅香,在爱妻离世两年,失去“臂膀支持”,再无力结缘和续放“文艺之光”后,悄然离别了这个世界,离别了他培养、帮助过的众多文艺爱好者,离别了我这个了解、支持他的同村、同道、同仁。而今,我只能在怀念与感恩王梅香村兄的复杂心态下,写出些许文字,为一个多年活跃在文艺圈、平凡而伟大的好哥哥记录些过往轶事,权当是在社会的档案里,续添了几笔为草民布衣忆往的文墨……

(县文联主席王彦博供稿)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hy/12.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