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二一年六月十五日,电影《上甘岭》中连长张忠发的原型,原志愿军第十五军四十五师一三五团七连连长张计发同志因医治无效,在河南信阳离我们而去,享年九十五岁。
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再到抗美援朝战争,他共打了10年仗,负过8次伤,荣立特等功4次、一等功2次。
从苦难中成长,在炮火中成熟
一九二六年十二月三十日,张计发出生在河北省石家庄市赞皇县许亭乡的一个贫苦农民家里。
他在自己的自传中这样写到:“我出生贫农家庭,自幼饱尝困苦,曾眼见大姐被卖……七七事变后,日寇入侵,城守不住,村也难保……当八路军光荣打了胜仗,老百姓都来安慰。”
“七七”事变是张计发人生的一个转折点,日本侵略者以太行山为重要据点,修建炮楼,加强工事。日本侵略者人手不够,就四处抓壮丁为他们做事。
“乡亲们有的躲进自家地窖里,有的逃进山里,来不及逃走的,就被鬼子抓去修炮楼。乡亲们不是被打伤,就是被石头砸伤,很少有活着回来的。”
除了抓壮丁去修炮楼之外,日本侵略者时不时进村扫荡,不仅强占村民的粮食,家禽和牲口,还随意向人开枪,放火烧房,强抢民女。
这样的噩梦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上演,所有人都过得提心吊胆。张计发的父亲为了保护家人,只能在南山坡的乱坟岗里挖一个大坑。
“鬼子一出来扫荡,我们一家人就躲在坑里,直到深夜才敢回家。”
日本侵略者进村子扫荡,往往一来就是好几天。有一次,张计发和他的弟弟躲在大坑里三四天,没有食物没有水,只只有乱坟岗里的尸体。两兄弟又冷又饿又怕,却只能躲在坑里,一点声音都不敢发出。
一九四一年一月,八路军在百团大战中取得重大胜利,全国人民抗日热情更加高涨。张计发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了解到八路军的。
“这个时候,我们村也驻扎进了八路军的部队,八路军的宣传队给我们讲抗日的革命道理,教我们唱抗日革命歌曲。这是我第一次听说毛主席,共产党知道了八路军是咱穷人的队伍。”
一九四二年,年仅十六的张计发加入了抗日青年先锋队组织和民兵游击队。加入组织后的张计发成长很快,成为了他们村里站岗放哨送情报的骨干积极分子。
三年后,因为解放区和抗日根据地的不断扩大,张计发从原来的县大队,区大队的民兵变成一名正式的八路军,那一年他也不过十九岁。
一九四七年元旦,张计发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从这以后,元旦对于张计发来说多了一份特殊的意义,那就是他的政治生日。
白天狂轰乱炸,晚上小心前行
一九五零年七月十日,抗美援朝拉开序幕。十月,第一批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鲜作战。张计发是在一九五一年三月到达朝鲜的。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张计发始终谨记一点,遇到危险和困难,共产党员都要打头阵。“共产党员就一定要英勇顽强,不怕艰难,不怕流血牺牲。”
美国借着“维和”的幌子,操纵联合国一起聚集在朝鲜半岛的土地上。十六个国家的雇佣军开着坦克和飞机大炮,把朝鲜半岛炸成一片废墟。白天,飞机在狂轰乱炸,到了夜晚,敌人发射的照明弹挂在天空,犹如白昼。
张计发说:“一颗颗篮球那么大的照明弹挂到空中,每颗能燃烧五到十分钟,一串照明弹就把半座山照的亮如白昼。我们白天没法行军,只能躲在树林里。到了晚上,才小心翼翼地沿着山间小林走上一段路。”
在这艰苦恶劣的条件下,张计发和战友们一边躲避着敌人的狂轰滥炸,一边小心翼翼地隐藏着自己的位置,足足走了七天的时间才走到了师部驻扎地。
永远难忘上甘岭,永远难忘的惨痛
一九五二年四月,张计发所在的四十五师,由朝鲜遂川下柳洞出发到三八线中线接替二十六军七十七师,肩负着防御五圣山、忠贤山和甄峰一线阵地的严峻任务。
五圣山是朝鲜的中线门户,五圣山后面是一马平川。如果五圣山被攻破,就意味着志愿军会失去可以利用的地形。
军长秦基伟说:“失掉五圣山,将一马平川,我们将后退二百公里无险可守。你要记住,谁丢了五圣山,要对朝鲜的历史负责。”
上甘岭就在五圣山上,它是五圣山东南四公里只有十几户人家的小村庄,南侧江边有两个小山包。五圣山是朝鲜中线的门户,上甘岭是五圣山的前沿门户,重要地位不言而喻。
志愿军把上甘岭视作是中部第一道防线的咽喉要点,上级要求四十五师必须要死死守住上甘岭,绝不能让敌人突破这道重要防线。
张计发和战友们到达上甘岭之后,接到的第一个任务就是挖坑道。“在朝鲜战场上,美国经常采用地毯式轰炸,我军表面阵地上所有工事都不堪重击。”
挖坑道的任务十分艰巨。因为工具不够,战士们只能白天黑夜两边倒,保证一天二十四小时都有人在作业。
除了白天黑夜两班倒之外,挖坑道的时候还要面临敌人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打过来的炮弹。
有一次,张计发就在挖坑道的时候遇到了敌人的炮弹,虽然他及时卧倒了,但还是失去了半根右手小拇指。
“联合国军”发动了七万余人的兵力,扬言五天之内拿下上甘岭。上甘岭战役前阶段,敌人用飞机大炮轮番轰炸,企图快速攻占上甘岭。
在“联合国军”占领上甘岭表面阵地之后,用铁丝网围住了中国志愿军的坑道口,阻断了中国志愿军从前线通往后方的路。
这样一来,弹药,粮食,药品都送不上来。坑道里的压缩饼干在一点一点被消耗,战士们只能去吃生的高粱米。“这些高粱米没有一点水分,在嘴里嚼来嚼去就像一包沙子。”
在断粮缺水少弹药的情况下,中国志愿军没有退缩,成功地守住了上甘岭,把握住了中部战线的主动权。
一个苹果兜兜转,条件艰苦心不苦
张计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名为《一个苹果》。
一九五二年十月三十一日,张计发和他的战友们已经在.9的高地上苦战了一天一夜,粮食,弹药都已经所剩无几。
一个叫刘明生的战士,给了张计发一个苹果。要知道,在当时的那种条件下,苹果已经算得上是极其珍贵的东西。
看着刘明生递来的苹果,张计发问他:“你这苹果是从哪里来的?”
刘明生说:“在路上捡的。”
张计发不信,又问他:“既然是捡的,你怎么不吃?”
刘明生说:“我在路上可以喝到一点儿水,你们在这里打得这么辛苦,一定喝不到水,特别是你当指挥最需要水,你就把这个苹果吃了吧。”
刘明生这番话让张计发感动得说不出话来,这个珍贵的苹果,他也是舍不得吃的。于是,张计发把苹果交给了步话机员李新民。
李新民也没有吃掉苹果,而是把苹果交给了伤员兰发保,兰发保又递给了卫生员张乐,张乐又递给了通讯员邢志林……这个苹果在战士们手中转了一圈之后,又回到了张计发的手中。
张计发看着手中转了一圈回来的苹果,他先咬上一小口,又递给了李新民;李新民也咬了一小口,又递给了兰保发……苹果按照之前的顺序在战友之间传递着,转了三圈才吃完。
“一想到那些牺牲的战友,我常常想着想着就流眼泪呀,可是眼泪流了也是白流啊。我就记住这些事儿,革命来的不容易,战斗胜利不容易,都是战士们的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老兵退伍不退色,转业开始新生活
抗美援朝结束回国后,张计发进入总高级步兵学校学习。经历过战争,张计发身体也受到了很大程度的损伤。在高级步兵学校学习的时候,张计发时常身体出现病痛。
一九六零年,张计发被确诊为肝病,除了肝有病变之外,张计发还因在战场上长期饮食不规律而患有严重的胃溃疡。
命运好像和张计发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医院之后,张计发被告知最多只能活五年。
得知最多只能活五年的消息后,张计发做了一个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决定:申请转业。在向上级申请转业时,张计发是这样说的:“如果我不能做贡献了,那我也绝不做包袱。”
在得知张计发转业退伍的消息后,很多人都想找这位英雄做抗美援朝事迹报告。对于找上门来的人,张计发从不拒绝。
张计发做报告从来没有收过一分钱,他说:“让更多人记得我们牺牲的战友和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是我离开部队后唯一可做的贡献。我是一个老兵,应该保持战斗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