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丝网产业是安平的支柱产业,试想如果没有丝网,安平的主要经济来源也许和周边县无异,也许我们在种果树,也许我们在种蔬菜,但是,我们做的却是丝网,一种大部分附加值低,工艺简单,但是用量极其大的产品,这种产品让我们相对于周边县,较快得富裕了起来,这个事实是不可否认的。
我曾经听过一句话,丝网可以使一个人富裕,但是不能成就一个人,我们可以依靠丝网年收入很多,开着奔驰宝马,住着洋楼,但是仅此而已,我们不能把丝网做强做大,即便是安平的大企业们,也大多数是作坊的模式,不会发展得太大,大到全省乃至全国有名(在此,我不得不佩服河北省的长城汽车)。其实这种情况是由丝网的产品性质决定的,他制作简单,几乎没有技术门槛,买了机器就能制作,甚至有个电焊机就能做,这就让很多安平人选择从事这个产业,就算附加值再低,也比种地要收入多。
其次,就是丝网加工工艺落后,有一次,我去一个厂里,老板有点炫耀的说,这全是德国的机器,我心里想,那确实先进,后来他加了一句西德,因为鄙人对历史相对连接,德国是从年到年分为西德和东德,那也就意味着老板引以为豪的德国进口的机器,最晚也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有了将近三十年的历史了,这还是好点的呢。就更不用说我们国产的机器了,给我的一种感觉就是,西方国家不要了,淘汰给我们了,我们买来继续生产。这种感觉你懂的。还有就是国产的丝网机械,机械这个词可大可小,可精密可简陋,技术要求可高可低。尤其是大型的或者精密的机械,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还有最关键的技术力,你不得不承认的一点就是,越精密的机械生产的产品价格就越贵,附加值就越高,而看看我们丝网的机械,包括进口的,国产的,都是相对于来说比较不精密的。当然我说这些不是攻击丝网产业,只是在阐述一个现状而已。
丝网另外一个现状就是竞争激烈,尤其是恶性竞争最为严重,比谁价格低,最终只能从产品的质量上找回来,丝越做越细,板越弄越薄,锌层,塑层也越来越薄,只为降低成本,以此来增加自己谈判的筹码。但是也就是因为这样,不断的退货,不断的起诉接踵而来,这也让我想起了温州的鞋,温州原来的鞋好像被称为朝夕鞋,就是早上穿,晚上就坏了。这是一个恶性循环,如果不制止,后果不堪设想,因为一个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