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来简单感受一下这部电影的海报,一睹铁网组成的高墙阻隔了两个小男孩,正好划分成两个世界,两个小男孩面对面盘腿而坐。不去看的话,可能没办法去猜到这会是在批判讽刺德军二战时期统治体裁的电影。记得之前看过的《辛德勒的名单》,这就是一部二战体裁的影片,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德军激进分子对待犹太人的手段是何等的残忍,简直泯没人性。这部影片里暴力的画面较少,主要的镜头放在两个小孩子身上,也是在通过孩子的视角来反应那个时代带给人们的伤痛。
布鲁诺,出生纳粹军官家中,由于父亲工作调动的原因,举家搬迁到了乡下一个被称为“农场的地方”。父亲是个德军军官,调到乡下是为了管理这里的“农场农民”,里面关押着众多的犹太人。父亲是个偏执近乎疯狂的人,他不允许家里有对于既定真里的歧义存在。母亲终日忙活着一家人的衣食住行,操持内外。有一个姐姐,却也跟布鲁诺交流不多。对于一个天真烂漫的孩子来说,这只是一次简单的搬家,一次跟玩伴、同学的告别。他不懂,也不能去理解大人们对“农场”里面那群可怜人儿的所作所为。
只是来到农场的日子是无聊的、乏味的。有一天,百无聊赖的他意外穿过家里的后门,沿着小道,来到了“农场”,隔着高高的铁网,孩子止步了。在这里,他结识了跟他年级相仿的犹太族小男孩-----希姆儿。当然,布鲁诺始终没有能过理解这是一个充满着罪恶的地方,相反,他对这里面的世界充满着好奇,这里有很多人,包括大人、小孩,还有奇怪的条纹衣服,留着奇怪的发型,这在小孩眼中充满着神秘感。
希姆儿跟他的家人包括关押在这里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原因----犹太族;每个人在这里都是没有区别,他们都只是条纹衣服上代码,一串数字就是他们的名字。这是当时德军头目下发的指令,他觉得犹太族是低等的民族,需要剔除。军事独裁的可怕就在于此,军事化的管理模式,首领掌握绝对的话语权,民众仰人鼻息地苟活。法治比人治更为高明就在于它依法行事,讲求有理有据,给了人们话语权。
自那以后,布鲁诺时不时就会来到这里跟他的小伙伴嬉戏。会给希姆儿带食物过来,隔着铁网,透过较大的缝隙塞进去给他;他们还可以一起下棋,只不过需要布鲁诺帮希姆儿在棋盘上移动旗子;他们还会一起做各种各样的游戏。大多时候希姆儿只能陪伴他一小段时间,因为有人在“督促”,希姆儿是需要劳动的。到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只因为简单的种族问题,两个小孩就过着天壤之别的生活,更可悲的是,希姆儿直接面对的死亡。
有一天,希姆儿跟布鲁诺说,他的爸爸不见了,他找遍营房都没有发现爸爸的身影,布鲁诺安慰他并且许诺会帮助他一起寻找他爸爸的。作为一个旁观者,通过那冒着黑烟的巨大烟囱,我们足以想见他的爸爸已经化为灰烬了,但是孩子们是天镇,无知的,他们还未曾领略到人形丑陋的那一面。很快到了约定的那一天,布鲁诺如约而至,他从外面挖了一条道路直通到高网里面,很快,他钻了进来,为了避免被发现,换上希姆儿为他准备的条形衣服。两个小孩儿开始一间间营房去寻找,营房很大,他们在挨个寻找着。
电影的最后,营房里面管道散发着毒气,人们开始咳嗽,开始抽搐,四肢在不协调地抖动,面对表情变得异常狰狞,接着躺倒在地。布鲁诺也没能幸免,他到死的时候的觉得这只是一场游戏。电影没有给出两个小孩儿最后死亡的镜头,我想这是导演想保留童真美好这个可贵的东西吧,不希望有不好的画面来破坏。铁丝网外面,布鲁诺的父母绝望、无助地紧紧抓着布鲁诺的衣服,望着“农场”房屋,在哀嚎着,他的父亲,也在哀嚎着。只有当一件悲伤事真真切切地发生在你身边的时候,你才会感觉得到它有沉重。切肤之痛才是真的痛!
特定的历史时期,独特的童真情谊。从那些麻木、高傲的大人身上我们很难去发现这种真情意的影子,所以只好透过小孩子的视野,借用孩子们世界的纯粹去对比成年人世界的肮脏。哪有什么人生来就高贵的,有那个民族就是低贱、下等的吗?答案是否定的。可能有人看完会觉得是希姆儿在诱导布鲁诺,非也!希姆儿也只是一个小孩儿,一个失去双亲,还要整日做苦工忍饥挨饿的小孩,诱导这种技术不是一个小孩儿想得出来的。如果你这么想,我想你就给希姆儿戴上了莫须有的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