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JT行业研究报告风物长宜放眼量,降本增

(报告出品方/作者:天风证券,孙潇雅、朱光硕)

HJT电池效率和组件功率相对更高,更有可能成为未来主流

HJT电池为双面对称式结构,主要生产流程仅包括4步

年三洋HJT专利保护结束,技术壁垒消除:年日本三洋公司第一次成功制备了HIT电池,年日本Panasonic公司收购三洋公司后继续开发HIT电池,年三洋HIT电池转换效率已达到25.6%。HIT已被日本三洋公司申请为注册商标,所以又被称为HJT。年三洋HJT专利保护结束,技术壁垒消除;

HJT电池为双面对称式结构:从结构来看,HJT电池在硅片正面依次沉积本征非晶硅薄膜(i-a-Si:H)和p型非晶硅薄膜(p-a-Si:H),再沉积透明氧化物导电薄膜TCO,硅片背面依次沉积本征非晶硅薄膜(i-a-Si:H)和n型非晶硅薄膜(n-a-Si:H)形成背表面场,再沉积透明氧化物导电薄膜TCO,最后再完成金属化;

HJT电池的主要生产环节包括制绒清洗、硅基薄膜沉积(PECVD)、透明导电薄膜沉积(PVD)、丝网印刷四步:HJT电池全部生产流程包括预清洗/吸杂、硅片制绒清洗、PECVD沉积正反面本征非晶硅膜层和掺杂微晶硅膜层、PVD沉积正反面TCO薄膜、丝网印刷正反面栅线电极、低温固化。

HJT的电池效率相对更高,更有可能成为未来主流

效率上限决定未来主流晶硅电池路线选择:通过复盘PERC电池替代BSF电池,以及TOPCon电池开始替代PERC电池,可以看到晶硅电池的发展一直在朝着更高转换效率的方向去演进,我们认为高效率晶硅电池的高量产成本有望随着相关技术和工艺进步而得到解决,未来更有可能成为主流电池路线选择的还是具备更高转换效率上限的晶硅电池;

理论效率方面,HJT电池大于单面POLY的TOPCon电池:晶硅电池的转换效率可分为理论效率、实验室效率和量产效率,从理论效率来看,PERC的理论效率上限仅为24.5%,TOPCon电池在可实现双面POLY的情况下则可达到28.7%的理论效率,若是单面POLY则为27.1%,HJT的理论效率上限为28.5%,与双面POLY的TOPCon电池理论效率接近,但考虑到TOPCon电池实现双面POLY的难度较大,HJT与单面POLY的TOPCon电池相比在理论效率上具有比较优势;

实验室效率方面,HJT电池大于TOPCon电池:年9月迈为和sundrive联合开发的M6尺寸无种子层电镀HJT电池转换效率达到26.41%,年11月隆基自主研发的HJT电池转换效率达到26.81%,同时,年12月晶科能源自主研发的TOPCon电池转换效率达到26.4%,实验室效率来看HJT电池相较TOPCon电池更高。

HJT短期破局之道:双面微晶+0BB

双面微晶带来电池效率绝对值约1%的提升,设备已开始调试

双面微晶可带来约1%的电池效率绝对值提升,主要难点在于增加氢稀释率。HJT非晶产线升级到微晶产线需要在射频系统、温度系统、工艺配方等方面进行改进,目前微晶N层工艺已经成熟,金刚光伏年5月已量产,N面微晶电池平均效率较非晶已提升0.4%-0.5%,组件功率已提升15-25W(针对M6-72片双玻版型),效率标准偏差约0.1%,微晶P层预计23年导入量产,效率有望突破25.5%。制备微晶硅技术的难点在于增加氢稀释率,解决办法包括提高功率,提高频率,增加设备。目前单面微晶的HJT电池量产平均效率约25%,金刚光伏酒泉4.8GW双面微晶设备已进入调试阶段。

0BB对于HJT可同时带来降本+提效,东方日升0BB专利布局较多

0BB可同时完成提效降本,专利方面东方日升布局较多:0BB只网印细栅,利用内嵌铜线的聚合物薄膜代替主栅,并优化了细栅的宽度和间距,减少了电池遮光面积和电阻损失,带来电池效率的提升和浆料耗量的节省。0BB专利方面,国内东方日升申请了较多与无主栅太阳能电池串连接方法、组件制备方法相关的专利。TOPCon也可以应用0BB,但由于HJT电池的浆料耗量更多,且HJT可以使用银包铜,整体来看0BB给HJT带来的成本节约更多。年HJT纯银低温银浆耗量约23mg/W,TOPCon电池约14mg/W,加之HJT可使用银包铜浆料,HJT应用0BB后相比TOPCon预计可节省更多浆料用量。

50%银含量的银包铜浆料已经出货,激光转印可进一步降低浆料耗量

银包铜:银包铜技术通过化学镀的方式,在超细铜粉表面形成不同厚度的银镀层,调节浆料的银、铜比例提高抗氧化能力,来实现低价金属代替高价金属的降本目标。目前,苏州晶银已经出货50%银含量的浆料产品应用于背面细栅,整体可靠性还需验证;激光转印:激光转印技术是通过在柔性透光材料的凹槽上填充浆料,再用激光高速图形化扫描,将浆料从柔性透光材料上转移至硅片表面形成栅线。由于采用非接触印刷模式,激光转印可降低隐裂、碎片、污染、划伤等风险,适用于薄片化、柔性异质结电池。同时,相比传统丝网印刷,激光转印技术可大幅降低HJT栅线线宽,实现银浆消耗量减少,帝尔激光转印设备在HJT上可节约30%-40%浆料并带来电池效率0.3%以上的提升。

HJT中期破局之道:铜电镀+无铟化

铜电镀:对于HJT的主要意义在于提效,远期量产成本预计与银包铜相当

铜电镀的基本原理:铜电镀是一种非接触式的电极金属化技术,在基本金属表面通过电解方法沉积金属铜制作铜栅线,用于收集光伏效应产生的载流子。

铜电镀对于HJT的意义:提效降本

优势1:铜电镀效率更高:铜栅线相比银栅线形貌更好,体电阻率更低,导电性更强,同时,铜栅线与TCO薄膜之间附着更为紧密,接触电阻相比低温银浆更小,综合来看可提高电池转换效率;优势2:铜电镀金属化成本可与银包铜相当:我们预计远期银包铜+0BB的金属化成本可降至0.06元/W,铜电镀成熟后预计量产成本也约0.06元/W,但铜电镀可提效0.2%-0.3%,银包铜可能会降效;

铜电镀:图形化环节技术路线多样,目前尚未统一

异质结电池铜电镀的第一步可分为有种子层和无种子层图:铜电镀的图形化工艺路线选择多样,由于无种子层难度较大,目前以有种子层为主。异质结电池铜电镀图形化环节可供选择的技术路线有三大类,目前尚未统一:第一大类是光刻,根据是否有掩膜又分为两种,一是需要使用掩膜的光刻,包括投影式光刻、接近/接触式光刻,二是无需使用掩膜的光刻,直写光刻根据辐射源的不同大致可进一步分为光学直写光刻和带电粒子直写光刻,其中芯碁微装可提供直写光刻LDI设备;第二大类是喷墨打印;第三大类是激光开槽,该方式一般用于IBC电池的背面栅线制备。

铜电镀:金属化设备名义产能已达到量产要求,设备、工艺、材料、环保等方面尚待成熟

金属化:目前产业主要在开发的是水平电镀、VCP电镀和VDI电镀。东威科技第三代垂直连续电镀设备产能片/小时,可达量产要求;1GW电镀设备需2-3台,一台设备对应价值量在-万元,1GW电镀设备价值量约万左右;若验证顺利有望于23年底前导入量产;罗博特科目前一套单轨产线的铜电镀设备对应的标准配置是MW,单轨-MW的设备也可进行定制化开发,在2月底或3月初将进入第二阶段验证,与自动化设备进行全面对接,收集整线跑通数据结果。

无铟化:TCO膜层各项要求较高,可通过复合膜层等方式实现降本

HJT电池中的TCO膜层需同时满足多项要求图:铜电镀的图形化工艺路线选择多样,未来有望通过设备改进或复合膜层的设计来降低靶材成本。HJT电池中的TCO膜层需同时满足透明性好、电导率高、与其接触的硅薄膜的功函数相匹配、靶材料成本要足够低、镀成的薄膜较为稳定等要求。功函数匹配方面,由于HJT在HJT电池中TCO膜层与N型或P型非晶硅膜层接触,属于半导体与半导体接触,TCO膜与金属电极接触,属于半导体和金属接触;这两种界面之间,当材料间功函数不匹配时会产生大的接触电阻。目前HJT电池中较高的靶材成本主要由稀有元素铟构成,年2月23日铟价为美元/公斤,未来可能通过复合膜层等方式来减少铟的用量。

HJT远期破局之道:钙钛矿叠层

异质结与钙钛矿具有良好的叠层电池匹配度,国内企业已开始陆续布局

钙钛矿太阳电池和传统晶硅太阳电池叠加形成的叠层太阳电池,宽带隙钙钛矿材料吸收短/中波段入射光,窄带系单晶硅材料吸收中/长波段入射光,可最大限度利用太阳光。HJT/钙钛矿叠层电池可实现更高的光电转换效率:在转化效率贡献上,异质结可以贡献25%-26%的转化效率,而钙钛矿叠层则是增加其3%-5%增量效益。

已有中试线:华晟新能源(完成实现钙钛矿-HJT叠层电池M6大面积叠层均匀制备,目标年实现G12异质结钙钛矿晶硅叠层电池效率30%,G12-组件功率W+)、牛津光伏(金风科技入股,已有钙钛矿叠层电池产线);中试线规划建设中:宝馨科技(布局2GW异质结电池项目,与张春福、朱卫东教授团队建立HJT-钙钛矿叠层电池合作关系,年启动MW钙钛矿叠层线的建设,实验室效率大于32%,加速老化等效外推达到25年;年钙钛矿/异质结叠层GW级产线升级,实现量产半片钙钛矿/异质结叠层电池,电池效率在基底异质结的基础上提升率大于15%,首年衰减不超过3%,以后每年衰减不超过0.5%);已有实验线:晶科能源(实验室中研发,Topcon/钙钛矿叠层太阳能电池效率达27.6%)、通威股份(钙钛矿实验室已经建立完成,首块钙钛矿电池原定年内下线)。

HJT大规模商业化需要三大前置条件;23年重点看浆料成本,23年底HJT电池片单W成本预计比TOPCon高0.03元;24年重点看靶材成本,24年底HJT电池片单W成本预计比TOPCon高0.02元或持平。

HJT大规模商业化的前置条件:相比TOPCon效率高约1%、成本即将打平、相关供应链成熟稳定

电池效率方面:HJT在电池绝对效率上需比TOPCon电池高约1%。根据CPIA,年TOPCon电池平均转换效率为24.5%,HJT电池平均转换效率为24.6%,HJT相比TOPCon尚未体现出效率上的明显优势。由于TOPCon电池的初始设备投资成本约1.8亿元/GW,HJT预计为3.5亿元/GW,展望远期来看HJT的初始设备投资依旧会高于TOPCon,若HJT组件和TOPCon组件的单W盈利相同,就算单W生产成本可与TOPCon打平,同样在5年的技术迭代周期内HJT的盈利能力也不如TOPCon。因此,我们认为在以TOPCon为对标之下,HJT大规模商业化的前置条件之一为需在效率上领先TOPCon约1%。若以TOPCon25%的电池效率计算,1%的绝对效率增益对应组件功率约4%的提升,理论上在组件端相比TOPCon可获得约2毛的溢价,即使在相对保守的假设下进行测算,溢价预计可达到约1毛,相应HJT的成本回收周期可与TOPCon持平甚至更短,后续盈利能力也会更强。

成本方面:行业开始大规模扩产新型电池的时间点是在成本即将打平时,而非完全打平时。行业开始进行新型电池技术路线的迭代升级时,新型电池的总成本往往略高于原有电池路线,凭借更高组件功率获得的溢价可在整体经济性上占优。年TOPCon电池片单W成本相比PERC高0.04元,HJT相比PERC高0.11元,我们预计23年底TOPCon单W电池片成本可以与PERC打平,HJT相比PERC略高。我们认为HJT降本进度取决于以下几方面,一是量产应用双面微晶后的HJT电池效率和生产运行稳定性;二是串焊机是否可支持更薄厚度的硅片和0BB组件;三是银包铜在电站端的可靠性验证;四是设备零部件是否可进一步国产化来降低整线投资成本。供应链稳定性方面:我们认为HJT大规模商业化需主流大厂的认可,建立成熟稳定的供应链体系相对重要。

行业扩产:年HJT扩产规模预计50-60GW,年预计90-GW

随着HJT经济性逐步凸显,年HJT扩产规模预计50-60GW,年预计90-GW,目前进展较快的包括:东方日升目前主要的在建电池组件产能是位于宁海的“浙江宁海5GWN型超低碳高效异质结电池片与10GW高效太阳能组件项目”、位于江苏金坛的“4GW高效太阳能电池片和6GW高效太阳能电池组件项目”以及位于安徽滁州的“年产10GW高效太阳能电池项目”,上述项目将于年上半年逐步投产;华晟新能源年12月底异质结产品累计出货量达1GW,根据公司规划,23年底总产能将达15GW;金刚光伏酒泉项目首批生产线进入调试阶段,根据公司规划,23Q1酒泉双面微晶项目将出片,23年公司产能将达6GW。

报告节选: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精选报告来源:。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gx/7966.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