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墙石房石城子

本文发表于《秦皇岛日报》

初听石城子,就被她满村的“石头”所吸引,于是在今冬的一场雪后去一睹石城子芳容。

石城子村位于青龙满族自治县西南,距县城35公里,走省道(清平乐公路)在马道沟村向南可达。村村通工程开展以来,偏远乡村的道路有了根本性改观,为丰收节特意翻修一新的乡路,更是一路平坦把我们带到了石城子村。

村口耸立着一块大石,上面用满汉两种文字书写着村名,旁边一个小广场,碎石子铺就的地面,铁丝网中装满鹅卵石围成的弧形墙体。脚下的“石”、身边的“石”、眼前的“石”、远山的“石”,让我们还没进村就感受到了石城子无处不在的“石头”,对石城子村的期待也更多了几分。

与许多山村一样,石城子村的民居散置于溪谷两侧,绵延数里;与其他山村有别,石城子村因为更靠近大山,可供利用的平地更少,民居依山势从低到高而建,形成独特的阶梯状村落。我们把车停在村委会大院,跨过溪谷上的水泥小桥,在村路边拾级而上,就融入山里人家之中了。

漫步窄窄的村街小巷,经过一座座石院落、石房子、石门楼,老人的聊天、孩子们的笑语与偶尔的犬吠、鸡鸣协奏出一曲温馨、恬静的山乡交响乐,让人禁不住联想起“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世外桃源。因为民居呈阶梯状,走在巷子里会感觉脚下是房子,头顶也是房子,甚至下面民居的后院墙与上面巷子的路面基本持平,人可以轻易跳到下面院落中的屋顶上。

石城子最有看头是家家户户的石房子,最古老的房子通体石砌,只在山墙和屋檐处可见青砖,房子是尖顶,屋脊两端有砖雕的鸟兽,沿袭中国宫殿式建筑中的五脊六兽,灰色的屋瓦凹面朝上行行排列,不像有些地方的瓦凸面朝上;年头中等的房子墙体是石头的,靠近屋顶部分用红砖砌筑,外墙面上还有水泥抹成的简单图案,再以白灰粉刷,起装饰作用,屋顶是平的,可以用来晾晒玉米、花生等。

站在村子高处四望,村里村外、房前屋后,目之所及的地方到处都是石头,正如石城子村歌中所唱:“石头墙,石头房,石头小村庄。”这座与石为伴、与石共生、以石命名的古村落被石山和石头包裹着,又就地取材用石头铺路、垒墙、建房子,古朴的石屋与淳朴的民风相辅相成,就这么代代传承着,历久弥新地保留了下来。

石城子村位于燕山深处,往山里走再无人家,因此水源不受任何污染;石城子村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极少虫害。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夏热冬寒的气候特点,让石城子出产的板栗、核桃、苹果、小米等农产品,品质优良、营养丰富,特别是板栗,个大均匀,外皮油亮,栗仁水分少、含糖量高,口感细腻紧致,是难得的佳品。

石城子人拥有山里人的勤劳坚韧,就像一座座、一块块石头一样顽强不屈、实实在在。抗战时期,这一带大山中的山洞里藏匿了很多八路军伤员,石城子村民舍命救伤员,村民中也不乏八路军的联络员。

新时代,新风貌,今天的石城子人与时俱进,借力乡村振兴战略的东风,以青龙湾康养旅游项目建设为契机,把环境保护和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相结合,推行农作物不打农药、杂草要用手薅、垃圾分类投放等做法,还开展收储老房子改建民宿工作,采取保底加分红模式,把集体与村民的利益捆绑在一起。

在村委会的宣传栏中得知,石城子村弘扬朴素踏实的“石头”精神,目标是打造生态乡村,建设精品民宿,把石城子建成一个既有自然生态禀赋、又有深厚文化涵养的产业基地,让村庄更美、村民更有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在冬日的暖阳中回望石城子,想象着她春天的杏花粉、梨花白、桃花红,憧憬着她夏天的一树树果实、一簇簇鲜花,期待着她秋日满目的金黄、漫山的收获……祝福石城子“莫为繁华失本真”,永远保持“石头”的原汁原味,让每一座山、每一块石都在月光下吟唱着动人的歌谣;让每一段墙、每一间房都在炊烟里述说着美丽的故事!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hy/9500.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