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暗战
今年12月12日,由联合国及有关国家倡议举办,旨在纪念《巴黎协定》达成五周年的气候雄心峰会以视频方式举行。
会上中国重申了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承诺:
中国在减排方面表现很积极,也得到了国际社会,尤其是欧洲国家的赞誉。法国总统马克龙就在发言中特别提到法国和中国近年来在推动《巴黎协定》方面的“出色合作”。
中国和欧洲国家在减排方面的积极态度,有着多重考量。
一方面,气候变化确实是威胁人类未来生存的重要问题。在气候变化问题上表现积极的国家,相对于消极应付的国家,那可是站在了道德制高点上,比如这次气候雄心峰会就没有邀请在气候变化问题上态度消极的发达国家元首,如澳大利亚总理莫里斯和美国总统特朗普发言。
另一方面,减排对开发新能源是利好,欧洲和中国在开发新能源上有着广泛的合作空间。毕竟,欧盟和东亚的化石燃料,尤其是石油和天然气严重依赖进口。
欧盟主要从俄罗斯和中东进口油气。俄罗斯可以通过油气资源对欧盟施加政治压力,这一招用得得心应手,以至于欧盟在冬天经常害怕俄罗斯“断气”。
中东则是全世界石油的主要出产地,由于中东石油占据东亚石油进口的很大份额,中东对于东亚的石油出口甚至还有“亚洲溢价”,即东亚地区的石油进口国要比欧美国家支付较高的原油价格。
中东政局稳定的时候,就会合力抬高原油价格,让东亚国家付出更高的石油成本。
上世纪七十年代,为了抗议西方国家对以色列的支持,阿拉伯国家联手抬高油价,甚至引发了全球范围的石油危机,引发了经济衰退。
中东乱了呢?
那就更不得了,中东政局动荡意味着石油产能出问题,会造成石油价格恐慌性上涨。
比如年伊拉克战争前油价还不到每桶40美元,由于战争,油价冲破50美元。
现在天天说芯片等高科技领域被人卡脖子,可是石油等化石能源已经被人卡脖子很多年了,而且还是横着卡竖着卡变换姿势多种花样卡脖子,都快窒息性高潮了。
虽然今年疫情造成石油需求减少,石油价格疲软,但随着美国撤出中东,伊朗和以色列矛盾加剧,中东局势动荡在未来有可能发生,假如再来一轮石油价格暴涨,欧盟和东亚国家的日子又会不好过。
所以欧盟和东亚国家对发展光伏等新能源领域,和新能源汽车等新能源应用领域,都非常热衷。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最终替代传统的化石燃料,才能让欧盟和东亚国家把命根子握在自己手里。
就以现在更接近消费者、大众比较熟知的新能源汽车领域为例,欧盟计划到年,电动汽车的销量将至少要达到万辆。日本更是考虑年禁售燃油车。中国则提出,到年,纯电动汽车成为新销售车辆的主流,公共领域用车全面电动化。
气候变化相关的峰会,还是能源暗战。欧盟和东亚国家不仅要站在气候变化的道德制高点上,还要争取未来新能源开发和应用的科技制高点。这里面的合纵连横,不可不察。
马斯克心中的未来能源
美国的情况则有些特殊。
特朗普得到了化石能源产业的支持,上任之后就退出了《巴黎协定》,让美国的减排事业倒退。这次的气候雄心峰会就没请他讲话。
拜登则承诺要在当选后回归《巴黎协定》,但特朗普的四年缺席已经让美国在气候变化上话语权削弱。拜登想要回到气候变化的政治舞台中心,还得颇费一番工夫。
但美国在新能源开发和应用领域还是有先进技术和运营良好的公司的。
美国新能源领域的代表人物是马斯克。
今年初,马斯克在特斯拉财报电话会议上表示,太阳能屋顶会成为特斯拉一个主要业务,同时他表示该业务将很快进军中国和欧洲市场。不久后的3月,特斯拉屋顶光伏业务就开始在上海招人了。未来,特斯拉的太阳能业务也要和中国厂商更进一步合作。
单独拿出电动汽车,说电动汽车摆脱了化石燃料,是不对的,毕竟发电还是主要依赖燃烧化石燃料。但是假如布局太阳能屋顶,利用光伏发电给新能源汽车充能,则会产生减排的效果。
特斯拉规划了一整套以家庭为单位的能源生产、存储、使用方案,从利用太阳能屋顶发电,到使用储能存储富余的电力,再到使用新能源汽车出行,形成了一个闭环。
假如结合马斯克商业帝国的另一大版图,即SpaceX的太空探索,整个计划将会更加宏大。在火星上,能够方便快捷利用的能源就是太阳能,在地球上开发的光伏技术是可以应用到火星的。
这一设想和很多深空探测科学家的想法一致。
欧阳自远院士就提过,可以在月球赤道上铺上太阳能面板,用来发电。
光伏产业是面向宇宙的产业,是星辰大海的产业。
回到地球上,目前的清洁能源里,如今的核能会让人顾虑安全性问题,而可控核聚变技术似乎还很难实现,数来数去,目前最有可能发生突破的就是光伏技术了。
光伏产业的技术突破是艰难的,中国目前的光伏产业发展世界领先,就和国家一直通过补贴扶持产业有关。年中国累计光伏装机量GW,占全球累计光伏装机量的近三分之一,是光伏装机规模最大的地区。
而且这些年光伏还真争气,技术上不断有新的突破,大大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如今国内光伏发电成本由过去的超过1元/千瓦时,下降至0.15-0.35元/千瓦时,已和传统火电相当。在部分光照丰富的地区甚至已达到0.1元/千瓦时。
总之,光伏产业在地球上,还是在宇宙中,都相当有用。只要成本进一步下降,就会迎来爆发期。
更惊喜的是,光伏产业的新技术也在不断突破,甚至是在颠覆这个产业,让光伏发电的效率进一步提高,成本进一步下降。
光伏产业的最新技术路线
光伏发电效率提高,是因为高效的新技术不断涌现,取代旧技术,这也使得这一产业极具颠覆性,以前的龙头稍有不慎就会落伍。
比如现在的钝化发射极背面接触电池(简称PERC),年PERC电池占据了超过65%的市场份额,到今年,则占据了90%的市场份额。
可在PERC电池在行业内刚占据主导地位的时候,它的挑战者就崛起了。
光伏业内认为未来能够挑战PERC技术的,是异质结(简称HJT)技术。
HJT最早是日本人研发的,在实验室里创下过26.7%超高效率转化纪录,理论上限比PERC目前在最高量产效率23.5%要高一些。
但在实验室里的潜力,不代表大规模生产后的效率。想要潜力变现,还得过批量生产这关。
说到落地,不得不提,光伏产业一些前瞻性的技术在国外实验室最先产生,但是落地还是得靠中国完善的产业布局。PERC就是澳大利亚人最先研发的,但生产落地目前是中国企业规模最大。
HJT落地的一大阻碍也是量产成本偏高,年末成本还高达10亿元/GW。但它今年迅速降低了成本,年5月的降到了4.5-5亿元/GW,10月则降低到了4.5亿元/GW以下。
目前HJT技术的预测是年装机量高达GW,但是这都还只是预测,目前的主流厂商,搞的大多是试验生产线。
像光伏领军企业通威股份,搞了1GW的HJT试验生产线。爱康科技则与捷佳伟创正式签署爱康长兴2GW的HJT项目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曾辉煌过的汉能,押宝薄膜光伏技术不成,现在也在安徽宣城搞MW的HJT电池产线。
甚至是传统能源领域的山煤国际,为了向新能源领域转型,也在规划HJT试验生产线。
HJT技术能否继续降成本、达到成熟,这些生产线能否赚钱,仍然需要时间考验。现在来看,考验的时间到来不会太久,只要明年年中通威股份生产线产出的HJT电池效率较高,成本较低,年年中HJT应用就会开始大爆发。
想要降低成本,就需要依靠国内的HJT设备提供商。
假如HJT真的能够取代PERC技术的主流地位,或是仅仅替代一部分,在年达到GW,国内替代外国厂商的HJT设备提供商未来想象空间巨大。毕竟设备国产化,它们会吃掉上游工艺这部分市场份额。
如果国内HJT设备提供商届时把价格降到了3亿元/GW,仍然能有20%的净利润的话,在GW的市场中,龙头企业占据40%的市场份额是可期的,这就能做到一年24亿元的净利润,假如给20倍的估值,那么HJT设备提供商里的龙头企业到年能达到亿元的市值。
国内主流的HJT设备提供商,目前能做到龙头的有两家,那就是捷佳伟创和迈为股份。
这两家企业也是光伏产业里的老资格选手了,打法又有所不同:捷佳伟创涉足多个PERC工艺领域,目前是PERC和HJT两项技术同时押宝;迈为股份聚焦在PERC后端的丝网印刷工艺环节,在该环节市占率到了接近80%的比例,如今则是重点押注HJT技术。
疯狂的股价
提到迈为股份,今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