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出品方/作者:中信建投证券,朱玥、任佳玮)
IBC电池工艺难度较高,与其他技术具有较好的兼容性
IBC电池正面无栅线,背面呈插指状排列P、N区以及金属化栅线
年,Schwartz和Lammert首次提出背接触式太阳电池概念。经过多年发展,人们研发出了叉指式背接触(IBC)太阳电池。IBC最大特点是正面无栅线,而是在电池背面制备出呈叉指状间隔排列的P、N区,以及在其上面分别形成金属化栅线。
IBC电池发射极位于电池背面,而入射光中能量较大的光子在电池前表面区域被吸收生成电子空穴对之后,前表面处的非平衡少子需运动至少整个衬底厚度并达到背面pn结附近才可以被有效收集、分离,因此IBC电池对硅片体寿命要求更高。由于N型硅片具有更高的体寿命,能够保证非平衡载流子在复合前顺利到达背面pn结区域,因此目前大部分IBC电池均以N型硅片为衬底。
在IBC电池的正面结构中,一般先是通过掺磷形成n+FSF(正表面场),能够有效阻挡少子向较高缺陷密度的表面附近移动,降低少子复合几率。之后再在正面形成SiO2/SiNx叠层钝化,一是起到减反作用,提高电池对光的吸收率,二是可以抑制电池表面少子复合。
电池背面通过掺硼/磷形成交叉排布的n+BSF(背表面场)/p+emitter(发射极),两者之间由未进行重掺杂的基区分隔开来,且各掺杂区对应的正负电极栅线也交叉排布在IBC电池的背表面。其中p+emitter与N型硅片形成PN结,n+BSF与前表面n+FSF形成高低结,增强电池具备发电能力。另外,背面钝化层用于钝化n+BSF、n型基区以及p+emitter。
BC结构可与TOPCon、HJT结合,兼容性较好
与TOPCon、HJT、PERC等技术不同的地方在于,IBC主要通过背面图形化工艺将p+发射极、n+背场区以及银栅线放置于电池背面,是电池背面图形结构的变化。而其他三种电池技术路线则主要是通过改变电池钝化的膜层结构,实现效率以及其他特性的改变。因此,IBC电池在电池继续优化性能、提升效率的过程中可以与其他钝化电池技术相结合,例如将HJT非晶硅钝化技术与IBC相结合可开发HBC电池;也有将TOPCon钝化接触技术与IBC相结合可研发TBC(POLO-IBC)电池。
IBC电池工艺在PERC基础上增加硼扩、镀掩膜、激光图形化等步骤
相较于其他电池技术,IBC电池生产工艺更为复杂,难度更高。其工艺流程主要包含制绒、钝化、掺杂、背电极制备等过程,核心难点主要在于如何通过低成本手段在电池背面进行图形化加工,以在背面制备出叉指状间隔排列的N、P区,以及在N、P区上方分别形成金属化接触和栅线。经典的IBC电池生产工艺可以分为以下几步:制绒清洗、磷扩散、镀掩膜、激光开槽、清洗、硼扩散、清洗、正面镀氮化硅层、背面镀氮化硅层、激光开槽、丝网印刷与烧结等。
IBC电池难点在于掺杂、钝化镀膜、金属化三个方面
IBC电池生产工艺难点主要集中在掺杂、钝化镀膜、金属化栅线三个方面。首先,背面图形化需要用到掩膜,使得IBC电池材料成本增加;其次,IBC电池背面P区和N区交替分布,对N、P之间的基区精度要求很高,否则容易产生漏电现象;最后,背面金属电极需要开孔并且对准扩散区,也对工艺难度和精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扩散掺杂过程中通常需要用到掩膜进行背面图形化设计,常见工艺包括光刻法、印刷法、激光法、离子注入法。钝化镀膜则是为了降低电池少子寿命。另外IBC电池栅线都在背面,不需要考虑遮光,所以可以更加灵活地设计栅线,降低串联电阻。另外,N和P的接触孔区需要与各自的扩散区对准,否则会造成电池漏电失效。
TBC采用隧穿层+poly层的结构进行钝化,工艺流程部分与TOPCon相同
TBC电池在普通IBC电池结构的基础上叠加TOPCon的钝化结构,在保留IBC正面高电流优点的同时可以进一步提高电池开路电压,从而提升电池转换效率。TOPCon电池背面隧穿氧化层及poly层,主要是通过LPCVD、PECVD、PVD等方法进行沉积。TBC电池在隧穿层和poly层制备时,有部分工序与TOPCon电池兼容,其主要差异体现在如何实现背面的局域掺杂,以及背面金属电极的制作。
Sunpower最早量产,国内爱旭、隆基有望率先放量
IBC电池成本高,量产难度大,实现低成本量产的企业并不多
虽然IBC电池转换效率较高,但由于背面图形化工艺难度较大,且成本较高,因此目前实现大规模低成本量产的企业数量并不多。SunPower在其早期研发基础上,年研发出A-系列IBC电池产品。该电池采用点接触和丝网印刷技术,电池面积为.9cm2,最高效率为21.5%。年,SunPower公司经过对A-IBC电池工艺的优化和改进,研发出可量产的平均效率22.4%的第二代IBC电池。年,其在N型CZ硅片上制备的第三代IBC(MaxeonGen3)电池,并将硅片厚度减薄至μm,面积cm2,最高效率可达25%。
Sunpower量产时间最早,并不断优化电池结构
年SunPower对电池、组件生产部门拆分为新实体Maxeon,并于同年推出Gen5Gen6,采用更大尺寸硅片以及更为简化的工艺流程,进一步降低了制造成本。目前,Maxeon计划推出Gen7(Maxeon7),有望通过优化电池结构,在简化生产工艺、降低成本的同时,也使电池具有了更高效率。
Maxeon7采用新型金属化工艺,进一步降低成本
Gen7电池又名Maxeon7,该电池在效率方面进一步优化,达到了26%的量产效率;同时采用新型低成本金属化工艺,以铜栅线替代银栅线,降低了金属化成本;相较于此前的Gen5Gen6,Maxeon7采用更简化的生产工艺,从而进一步降低成本,同时该电池技术也能够应用于G12硅片。
爱旭ABC组件功率优势明显,年底左右有望形成25GW产能
爱旭股份于年6月发布ABC组件,并依据终端客户类型,产品可进一步分为“黑洞”和“白洞”,其中“黑洞”产品采用黑色背板,组件功率较“白洞”产品有轻微损失但“颜值”更高,适合对美观性要求更高的户用分布式客户;“白洞”产品采用白色背板,具有ABC电池本身正面无栅线的美观性的同时发电功率也高于“黑洞”产品,更适合于对发电功率要求更高的工商业分布式客户。另外,公司于年5月SNEC展上推出ABC双面双玻白色背板组件产品,组件交付功率可以达到-W,突破了BC组件过往多适用于分布式场景的局限,进一步打开产品市场空间。
隆基HPBC已投产,年出货预计15GW左右
隆基绿能于年11月发布HPBC电池,以及采用HPBC电池制成的HIMO6组件,采用P型IBC结构,组件功率达到W以上。隆基HPBC西咸项目30GW产能目前已经投产,年公司HPBC组件出货有望达到15GW,在全年组件出货中的占比有望达到15-20%。目前公司储备电池项目包括铜川12GW,西咸50GW,西安2*12GW,将于年下半年开始逐步投产,预计将大部分采用BC技术。
IBC电池核心优势在于高效率+美观性,能够带来较高产品溢价
IBC电池具有高功率、低衰减等优势,且单面发电更适合分布式场景
相较于PERC、TOPCon、HJT等双面电池,IBC电池由于前表面避免了金属栅线电极的遮挡,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入射光,减少光学损失,因此具有更高的短路电流。同时正面增加的n+FSF也能进一步降低少子复合速率提升开路电压,使得IBC电池在转换效率上具有明显优势。
Maxeon于年发布的Maxeon7电池量产效率达到26%以上,相较于主流的PERC电池领先2-3个pct,相较于TOPCon、HJT等N型电池技术高出1个点左右。从国内厂商所发布的BC类电池产品来看,目前爱旭ABC电池目前量产效率也已达到26.5%以上,72片版型组件功率达到-W。隆基HPBC采用P型硅片作为基底,标准版量产效率突破25%,叠加氢钝化技术后量产效率可达25.3%,相较于同是PERC电池高出1.5个pct以上。
IBC电池具有少子寿命高,衰减小,温度系数低的优势
在其他电池性能参数方面,IBC电池一般采用N型硅片基底,N型硅片具有少子寿命高、无硼氧复合、衰减小、温度系数低的优势。例如爱旭ABC组件除了高功率优势以外,首年衰减不高于1%,次年不高于0.35%,并提供30年线性功率输出保障。另外,隆基HPBC虽然采用P型硅片,但在衰减速率上也相对PERC也具有明显优势,首年衰减不高于1.5%,次年衰减不高于0.4%。
BC优势一:节省电站BOS成本,享受高额溢价
我们假设BOS成本中除逆变器以外,其他成本与电站面积相关,那么随着组件功率瓦数的增加,相应的BOS成本也会得到一定节省。据我们测算,在美国、意大利、澳洲市场,组件功率每提升10W,电站BOS成本将分别下降0.、0.、0.美元/W,对应人民币0.23、0.11、0.08元/W。在BC组件功率比PERC组件高出60W的前提下,三市场BC组件相较于PERC组件的溢价空间将分别达到1.4、0.6、0.5元/W的水平。
BC优势二:更高的单瓦发电量,带来更高溢价空间
由于IBC电池具有低衰减特性,也能够为组件端带来一定溢价。IBC组件首年衰减1%,线性衰减0.35%;PERC组件首年衰减2%,线性衰减0.5%。在组件瓦数相同的情况下,IBC组件25年发电量比PERC组件高出3.04%。
BC优势三:产品美观性适用分布式场景,带来额外溢价
IBC组件单面发电且正面没有栅线的特点更适合于分布式场景。由于IBC正面完全没有栅线遮挡,PN结、栅线均位于背面,正面较为美观。从外观上来看,IBC组件中除了电池片之间缝隙以及边框以外,其他部分均为黑色;如果将背板以及边框也改为黑色材料,那么组件产品将变为全黑色组件。
报告节选: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精选报告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