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传唱老渔具

北京最好白癜风医院哪家好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秋风起,蟹脚痒,

农历十月是品尝大闸蟹的黄金时期。

然,秋风飒飒,

痒的又何止是蟹脚,

秋季也是品尝河鲜的好季节,

这不,

十月份锦溪湖滨公园就举办了锦溪河鲜节

....

渔歌荡漾、摇橹撒网,

鱼儿蹦跳甩尾浪花四溅,

看着满舱的鱼儿,

丰收的欢喜油然而生。

十月的锦溪湖滨公园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传统渔文化就在这水乡天堂里孕育而生

而渔文化的诞生

少不了以水为生的渔民

以及他们手中赖以为生的渔具

今天

小编就来带大家一起回忆一下

这些属于锦溪渔文化的捕鱼传统工具~

1

小网船

是渔民出门捕鱼的交通工具,最小的网船3.5米,一般为4-5米长,也有大湖中捕鱼的大船,7-10米不等,网船也称渔船。早在60年代前,渔民全家老小都住在船上,岸上无片瓦之地,现在同陆上居民一样,有房有车。

2

丝网

长度一串为3.5米,连接起来可为30-米,丝网是指江南水乡小河道里渔民在小网船上捕捞一般性小鱼的网型。(白色银丝结成,故名丝网)

3

赶网

1米长,30公分宽,三面网,俗称管财网,捉些小鱼有弥补家庭生活贴补理财的传说。是渔民或农民直接在江河边浅水滩,左手拿网放沉河底,右手拿网杆,三下五赶,左手拎起赶网,有鱼即便到手。

4

网袋

用网线结成大小不一的网袋,用于被捕捞到的鱼套住或把鱼存放在网袋内的存放器。

5

大鱼叉

用钢铁打成的大鱼叉,共有五刺,宽十公分,鱼叉竹柄在4米以上。主要是针对在江河滩边游玩的黑鱼、桂鱼三斤以上的鲤鱼,只要捕鱼者有眼力,随鱼游动或者暂停片刻时直接下手,鱼叉瞄准鱼体,鱼会立即到手。

6

中、小鱼叉

用钢铁打成的大鱼叉,同样有五刺,中鱼叉长8-10公分,宽4公分,小鱼叉长3-8公分,宽为2-4公分,主要是针对在江河滩边游玩路过的各种小鱼,一般在二斤以下的小鱼被刺。捕鱼者必须眼疾手快,稳准有鱼食。

7

罟(gǔ)网

一般为大中小三种网型,大的2.5米长,50公分宽,中的2米长,40公分宽,小的1.5米长,35公分宽,二边用两根一样粗细的竹竿,捕鱼者左右伸出手臂,把罟网扔入河中,双手合拢赶动后,立即双手用足力气,把罟网扳出水面,有鱼就在其中了。

8

小箩头

一般为竹编而成,存放鱼用之,上为口小些,下为罗头底大些。

9

扁箩

为竹编而成,形状上端如瓶口,下端较大,存放鱼用之。

10

筱笼

为竹编而成,长为90公分,头直径为30公分,尾直径为16公分,筱笼体质坚硬,眼子如同眼睛大小,一般把筱笼按放在田岸缺口与河水交界处,有水急流的地方,晚上放入。清早捕捞即可,有鱼进入筱笼,鱼也开心,人更笑。(主要季节是夏季)

11

操虾网

网线结成,体型成三角形,其柄四米左右长为竹竿。捕虾者一般在河滨里有水生植物之类的水底下网上操捞。

12

扛网

也称扳扛网,粗网线结成,长宽不等,最大的可达几百平方米,用船把网投入河里,边纲二头固定在图片中轱辘上面,另二头固定在河对岸,不定时快速转动轱辘,使水中扛网迅速抬出水面,一旦有鱼经过因来不及逃离而落网。

13

地笼

网线而成,一般一节长度为2米,连接若干节不等放入河里,隔一夜,游进地笼的鱼虾无法出笼,明天早晨拉起,渔民满载而归,此网是现在用塑料制品的地笼。

14

鳝笼

历史上一般用竹子劈成条的竹片,由竹篾制作而成,现在用塑料制品代替。8公分直径,长度为40公分,另一头长度为30公分,形状7字状,黄鳝一旦进入鳝笼就无法出笼。

15

黄鳝夹

用两片竹片,宽3.5公分,长75公分左右,前部20公分处为齿口,用铁钉固定,形如剪刀,只要用于捕捉黄鳝。

16

蟹篓

用竹子劈成竹片为竹篾制成,有大中小三种规格,上小下大,主要是存放蟹用之。

17

鱼篓

用竹子劈成竹片为竹篾制成,同蟹篓相似,不同的是蟹篓有孔有眼,鱼篓无孔而存放的是以鱼为主。

18

麦钓

以牙签形状两头尖细的竹签吗,中间用网线扎结固定,一盘麦钓长达50米左右,麦钓即用两头尖处捏合成一根针,然后中间串一粒麦子,麦钓放入河中,鲫鱼认为是麦一口咬住麦钓上当钓住鱼嘴,渔民得利。

19

甩网

是用较粗的网线结成,船在河中,渔民站在船头将甩网撒入河中,稍等片刻即可收网。直径30米,40米,50米三种规格。

20

是河的两岸打桩连接起来叫簖,其河中心考虑过路船只通道,用毛竹劈成竹筷形状,编结连子,这样船能过路,二端都属于簖的范围,是捕捞鱼虾鳗的最好方法,一年四季都可捕捞。

锦溪,一个因水而生的江南古镇,血脉里流淌着深深的水乡印记,渔业发达,从古至今,锦溪渔民生生不息,他们以水为生,以鱼为伴,一年四季都能看见湖面上来往的渔船,他们手中的渔具记录着时代的印记,承载着人们对过往生活的回忆,伴随着他们见证了沧海桑田。

这些渔具,是渔民们祖辈千百年的勤劳与智慧,让后世见证渔民以水为生、靠水吃饭的生活方式,牢记吃苦耐劳、勤奋上进的良好美德。

(渔具照片由锦溪镇历史文化研究会周新民老师提供)

jinxiyh

锦溪远航

了解更多精彩

长按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p/257.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