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手艺,七旬教授“夕阳红”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何金燕李国斌
年逾七旬的大学教授陈光珍,退休后爱上民间手艺,通过学习钻研,在传承中创新出系列精品。
2月13日,长沙市岳麓区麓泉社区服务中心里,年味并未散去。几位社区居民正围着民间艺人陈光珍,学习编织中国结,丝绳在这群白发老人指尖曲折缠绕。
民间艺人进社区,退休居民学手艺
一根红绳,一缠一绕,手指翻飞,半个小时,一枚精致的中国结已完工。
“以后过年,再也不用买中国结,自己会做了。”刚刚退休的社区居民向海告诉记者,年前,社区组织老年人免费培训民间手艺,从编织中国结入门。
悠悠古韵,千千结艺。
陈光珍告诉记者,中国结作为“女红”的一项重要手工艺在民间广泛流传。近年来,她不断在传承中创新,将“中国结”与“串珠”巧妙搭配,“继承和发扬传统的中国结艺很有意义,彰显了文化自信。”
去年,陈光珍老两口搬到麓泉社区居住。社区书记代立宪在走访中发现,老人家中摆满了工艺品,均出自屋主陈光珍之手,代立宪很震撼,他一直在探寻如何丰富社区居民业余文化,增强社区凝聚力。
“看到陈教授老两口,我像是捡到了宝贝。”代立宪当即邀请老人给社区居民培训民间手艺,在社区中心腾出一间活动室专供陈光珍授课。
欲腾空而飞的巨龙,用几千粒串珠制作的龙船,一万多粒仿珍珠串制而成的宝塔,用扑克牌编织的果盘……授课室的陈列柜中,串珠、中国结、丝网花、纸藤花、剪纸等各类作品琳琅满目,惟妙惟肖,均出自陈光珍之手。
一盆近一米高的蝴蝶兰花开正艳,记者伸手触摸才知是仿真的丝网花。陈光珍指着一盏红色宫灯告诉记者,这件工艺品由近颗珠子串成,花了15天时间,“别人曾出价元想买走,但是我从来不卖自己编织的作品。”
“陈老师有一双巧手。任何材质在她手中,都可以做成艺术品。”社区居民刘奶奶对陈光珍的手艺佩服不已,“我再也不打牌了,希望跟着陈老师一直学这门手艺。”
退休后重返校园,传授女红工艺13年
陈光珍退休前是湖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的教授,年和老伴汪祥欣去广州带孙子,与串珠结缘于一次偶然。
有一天,陈光珍在广州街头看到有商家用珠子串工艺品,兴趣大增,想跟着学习遭拒,“我教给你,那我怎么生存?”陈光珍站在一旁观看,凭借超强的记忆力,将步骤牢记于心,回家再绘图琢磨。没过多久,陈光珍串了三个珠包送过去,让商家既惊讶又感动,破例收她为徒。
汪祥欣告诉记者,老伴经常钻研到深夜,忘了时间。
学习半年后,陈光珍老两口回到长沙,担任湖南师范大学关工委女红工艺室主任。受邀在湖南多所大学开设“现代女红工艺”文化素质选修课,主要传授中国结、串珠、剪纸等传统手工艺品的制作与创新,13年来,累计为余人授课,深受学生喜欢。陈光珍荣获长沙市十佳“优秀民间艺人”等称号。年,湖南师大“女红工艺”被教育部关工委评为全国高校关工委工作品牌。
“我们都如此眷恋三尺讲台。退休前胸怀仁志,用智慧和坚毅描绘着人生的春华与秋实;退休后,心怀仁爱,用责任与热情诠释着对下一代的关爱与希冀。”汪祥欣退休前是湖南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
弘扬传统文化,助力老年人安享晚年
因手艺精湛,近些年,陈光珍经常接到全国各地的授课邀请。
去年8月,应贵州黔南州老龄委邀请,她给黔南平塘的顺百年综合福利院的孤寡老人和残疾人上课。她放眼一望,学员全是男的,其中年龄最大的92岁。课后了解到,还有5人言语残疾。
针对参培对象的特殊情况,陈光珍手把手教学,认真而又耐心地反复传授串珠技艺的基本操作方法。经过8天培训,学员们都做出了自己的串珠作品。
92岁高龄的陈永忠老人手捧自己制作的串珠《仙桃》,激动不已:“想不到我还能学会这门技术,希望养老院把这门技术传承下去,让老人们乐享晚年。”
陈光珍告诉记者,在传承“中国女红”工艺文化的人生历程中,“无龄感”老年生活方式,给她和身边的老年人生活带来无穷乐趣,“很多老人离开牌桌,成为民间手艺的爱好者和传承者。”
“我们从小到大,从蹒跚再到蹒跚。只要心态健康,向善向上,夕阳一定会更红。”古稀之年的汪祥欣和老伴携手走过了半个世纪,如今又共同完成人生晚年的这道“加试题”,弘扬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人虽老,志常在。薪未尽,火亦传。
火红的丝绳映射着麓泉社区老人满头银发,正编织着最美“夕阳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