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军国产火箭炮,1轮齐射灭韩军1个连,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时,新中国成立不久,经济仍在恢复当中,科技和军工产业非常落后,尚不具备研制高端武器的能力。提到志愿军的武器装备时,很多人会想到了苏联武器,尤其是喀秋莎火箭炮,在朝鲜战场上大放异彩。其实在建国之前,解放军也在研制火箭炮。志愿军入朝时就有不被装备国产火箭炮。

其实火箭炮早在抗日战争时期就被中国军队使用。国军第79军师团老兵汤毓云,回忆4年的常德保卫战中使用火箭炮攻击日军火力点的场景:“两门火箭炮瞄准洞口,“咻咻”,红彤彤的彩珠炮弹连续飞向山洞,机枪哑了,一切归于沉寂。”

由于未看到图片不好判断具体型号,但可以肯定是美国援助的,不过后来国军的大部分装备又落入了解放军手中。在7年的“三下江南”战役中,东野6纵17师在城子街战斗中缴获了7门美式火箭炮,并在四平攻坚战中用于进攻71军军部大楼。

解放军不仅从战场上缴获火箭炮,还派人到国军兵工厂中获取技术。被誉为“中国喀秋莎”之父的钟林,在建国初曾担任过重工业部副部长。他在年就入了党,大革命失败后到东北兵工厂担任技术员。东北沦陷以后,他南下南京工作,后被派往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学习兵工技术。

回国后,先后在汉阳兵、辰溪、重庆等地兵工厂任职。6年夏,他在兵工署发现一枚美国制造的火箭弹,认为适合仿制。于是悄悄带出进行分解研究。火箭炮的技术难点主要在于炮弹,威力大小、射程远近、飞行轨道等都与炮弹有关,获得一枚炮弹的设计参数对研发火箭炮极有帮助。后来研制的国产火箭炮炮弹就与美国M8炮弹有相似之处。

全面内战爆发以后,钟林携带炮弹图纸回到了河北解放区,并在华北兵工局开始研制火箭炮。后来研发成功了国产6管火箭炮,这款火箭炮有好几个名字,起初叫A3式mm野战火箭炮,后来又叫/型火箭炮,即年5月和6月成功试制。

该火箭炮装有6根滑膛定向管,炮架使用美制M3/M3A1战防炮改制,使用配电盘发火击发火箭弹,装有高低机,可以调整射向。使用式和式火箭弹,全长mm,重17.5kg,采用TNT炸药。炮身重公斤,既可以用马拉也可以用汽车牵引。

志愿军在入朝前就有部队装备国产火箭炮,可以查证到的资料是38军、39军各装备了9门,40军装备了29门。当时志愿军炮火非常缺乏,苏联援助的武器尚未到达,只能先将试制没多久的火箭炮拉上战场。由于尚未成熟,未大规模装备。

在云山战斗中与39军交过手的美骑兵师第1指挥官霍巴特·盖伊曾谈到志愿军使用火箭炮的情况:

大批中国人在云山北部运动,这次还带着前所未见的武器——装在卡车上的四管同时发射的82mm火箭筒。

不过显然是他没有看清楚,39军使用的是当时仍叫A3式mm野战火箭炮。前线部队对这款试制不久的火箭炮评价似乎不高,主要是火箭炮发射时特征非常明显,容易引来敌机轰炸。而且,火箭炮精度差,要以覆盖打击形成杀伤力,所以耗弹量大。志愿军入朝初期连粮食都供应不上,炮弹断了后火炮反而成了部队的负担。

考虑到这些问题,志愿军总部决定把火箭炮集中起来使用,编成专门的火箭炮团。朝鲜战争爆发时,内蒙古骑兵第3师23团正在赤峰担任生产任务。该部前身为敖汉旗支队,官兵多为内蒙人。

年3月,该部接到通知开赴沈阳改编成东北军区直属炮兵第1团,下辖两个火炮营,每营2连,每连配备6门式火箭炮。由李海涛担任团长。由骑兵改编为炮兵,该团只花了3个月时间学习,这也是第一个装备国产新式武器的炮兵团。该团于年10月12日入朝,改编为志愿军炮兵第团,配属第42军行动。

团入朝不久就迎来参战的机会。年11月底,42军决定对铁原西北约7公里的.2高地发起反击。这个高地位于铁伊公路以北,南北长约1.2公里,宽0.6公里,正面狭窄,易守难攻。42军军长吴瑞林决定先安排一个火箭炮连参战,试验一下威力、积累经验。

12月初的一天夜晚,炮兵团2营5连配合42军师向.2高地发起进攻。炮火急袭过后向敌纵深延伸,步兵突击队开始冲上敌人阵地。这时敌军也集中大批兵力反扑上来,火箭炮5连连续打了6个齐放,瞬间将敌人2个连和2个迫击炮阵地打垮,有力地配合了步兵行动。

年5月,38军接替了42军的防务。火箭炮团转属38军行动,参加了白马山战斗。由于一名文化教员投敌,驻守白马山的南朝鲜第9师事先进行了充足的准备,加强了工事,表面增设了数道铁丝网,埋设了大量地雷。

这次战斗,团全团参战,配合其他轻重火炮对白马山阵地进行了2次急袭,将敌军工事表面的地雷、照明雷、铁丝网等障碍物摧毁70%,并摧毁了8号碉堡群,为步兵冲锋开辟了通道。当晚,师就占领了.8高地。

第二天下午,南朝鲜军以1个营的兵力分多路向.8高地发起反扑,炮团1、5连以12门火箭炮,连续打了14个齐放,第一次齐放就歼灭南朝鲜军1个连,并歼灭8号目标20余人。当天,两个火箭炮连共发射了发炮弹。在接下来几天的战斗中,南朝鲜军组织了数次冲锋,均被志愿军击溃。

由于战斗激烈,炮团来不及用密语联络,直接用蒙古语指挥作战。监听的南朝鲜军不知道是被打懵了,还是故意造谣,在战报中写道:“外蒙古军队也来参战了……”

参加完两次战斗后,火箭炮团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受到部队表扬。团长李海涛自豪地总结道:

式火箭炮,使用方便,着发速度快,并带有燃烧性能,有高度的杀伤威力。同时,携带方便,全重仅公斤,便于运动和机动使用。该炮要比苏式喀秋莎火箭炮更优越。

李海涛说国产火箭炮比喀秋莎更优越当然不是指威力,喀秋莎使用mm火箭弹,即使美军的24管火箭炮威力也远不如它。国产火箭炮的优越性主要体现更适合朝鲜的山地作战以及志愿军游击战术:

1、机动性强。在朝鲜战争,由于志愿军没有制空权,炮兵阵地很容易遭到敌人飞机轰炸。尤其是喀秋莎这类火箭炮,发射时火焰能照亮半边天,极易暴露目标。志愿军使用喀秋莎沙时通常打完一个齐射就会转移阵地,这就需要火箭炮有较高的机动性。

喀秋莎

喀秋莎需要先通公路才能移动到发射点,但朝鲜多为山地,路网并不发达,使用上有较多限制。而国产火箭炮更为灵活,既能推到敌人阵地前发射,又能拉到山上发射。尤其是战争进入对峙期以后,志愿军修筑了大量坑道,国产火箭炮藏在坑道中,使用时推出来即可发射,发射完以后再藏回坑道,能有效防止敌军轰炸。

2、成本更低。喀秋莎火箭炮虽然威力巨大,但是成本极高,志愿军一般舍不得用,等敌人大量集结或者在大规模反击时才会使用。团一级只能打2次齐射,再想打,要先经过志司批准。

喀秋莎炮弹不仅贵,因为全靠进口,数量非常少,一枚炮弹重达40多公斤,志愿军计划程度非常低,尤其是运到阵地基本靠人马运输,要保障供应面临不小压力。国产火箭炮则没有这些烦恼,只要前线炮弹充足,可以敞开怀打。

不过式火箭炮毕竟只是一个过渡产品,前期试验阶段炮弹不多,整个抗美援朝战争期间才打了发。后期,志愿军后勤状况得到极大改善,加上大量进口威力巨大的喀秋莎炮弹,国产火箭炮慢慢被淘汰。

式火箭炮虽然被解放军淘汰,但并没有彻底消失。中国制造的绝大多数式火箭炮被送往越军,用于与法军作战。该炮在决定战争胜负的奠边府战役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仅仅一轮齐射就把法军打哑火了。目前,越南的展览馆中还保留有该炮的实物。

式火箭炮虽然使用时间不长,威力上也有所欠缺,但这是我国技术专家设计的第一代火箭炮,解决了从无到有的问题,具有相当大的意义。战后,我国相继研制出63式mm、71式mm、90式mm火箭炮,就是在此基础上,一点一滴积累经验,发展而来。

专注近代战争史,更多精彩内容欢迎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p/4943.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