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战场上,防守的一方会设下各种障碍,以应对进攻方的攻击,其中看上去粗糙的带刺的铁丝网是阻碍进攻的一方的最具实战意义的发明。现在认为铁丝网是美国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发明的,牛仔用来圈住牛马防止它们逃跑。
等到了一战的时候,铁丝网得到了大规模的运用,成为了战场上的“绝对屏障”。机枪、堑壕以及铁丝网这“老三样”成为了一战的主旋律。铁丝网一般都是单股或双股制成,上面分布着密集的钩刺,一旦刮上去少说也得少层皮。
一般来讲,每道防线前都会设置有铁丝网,通常距离最前方的战壕30~80码的距离,以坚固的木桩或者是钢桩来作为铁丝的固定点,铁丝多为绷直的直线布置,之后也逐渐出现了一圈一圈卷曲的造型,被叫做是六角手风琴线。
在一战战场上,铁丝网通常会布置有数道,形成超过十米宽的铁丝网地带,且基本上都会跟反步兵地雷一起使用。这样一来,步兵是很难凭借自己的力量通过那道铁丝网的,更何况在铁丝网后面还架设着守军的机枪,就更不用想通过了,在机枪的扫射下,绝大多数士兵都会倒在铁丝网前。所以,那时候一场战斗结束后,军队只往前推进几米是常态,足以见得铁丝网的恐怖。
不过,也有很多应对铁丝网的办法被想出来,像是铺设梯子或木板、用钢丝钳去剪铁丝网,大规模进攻作战前通常先用重炮展开轰击,希望能够用这样的方法先炸开一个缺口,但却是事与愿违。尽管铁丝网的完整性会被轰炸所影响,不过很难将其彻底炸碎消除,反倒是那些杂乱无章的铁丝网再次纠结在一起,成为了新的障碍,且防守一方还可以根据防线需要快速修复铁丝网。
而后,应对战壕铁丝网的最佳武器坦克出现了,坦克本身就是一座能够移动的堡垒,集防护、机动以及火力于一体,其能够碾压铁丝网,给步兵开辟出一条进攻的通道。
不过,坦克的出现也没有令铁丝网完全消失,还是有许多地方坦克难以到达。而且到如今,铁丝网还是广泛地应用于农业、军事还有安保领域等等,如在维护边境线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美国的堪萨斯便有一个铁丝网博物馆,其中收纳有跨越一百多年时间里,超过两千种的铁丝网。而且英国也曾经出台过专门的铁丝网法案,规范其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