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平故事之
在丝网之乡防病的岁月
年春季我县城东部分村庄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散在发生,衡水地委行署领导非常重视,派卫生局和防疫站组成防疫小队进驻疫区做防治工作,防止引起暴发流行。当时我在地区卫生防疫站工作,也来到了疫区防病灭病。
我们和县医疗小分队分包重点疫区王胡林公社和东里屯公社,县卫生局人员向我们介绍说,你们去的公社有两个特点:一是安平鬃尾加工业的发祥地,二是爱吃秫面饼的地方。我们带着好奇驻进可胡林大队,大队干部和社员很欢迎,给我们安排好食宿,我们立即开展工作。首先建立了卫生员队伍,经过讲解培训便分头深入到户,对病人和疑似患者进行摸底调查,对密切接触者和易感人群加强管理,免费预防投药,广泛宣传流脑防治常识,疫情很快被控制住,没有新发病例。我们继续巩固卫生员队伍并提高他们的相关技术,帮助社员搞卫生,治疗一些常见病。又对全公社各大队进行普查和卫生宣传教育,社员把我们当亲人,说我们有年北京医疗队的风格。
工作不太紧张有时间想起了装在脑子里的好奇。我虽然是安平人,但是从小念书,后来在外地上学工作,又是安平最西边的人,所以对安平的事知之甚少。来到这里,我对村名很好奇。这里有一片村子不知道为什么都叫胡林,我问了一位年纪较大的大队干部。他说,实际也不叫胡林,叫护驾林。传说刘秀被王郎追赶到这里,正无处躲藏,忽然看见一片树林,藏起来保住了性命。后来刘秀当了皇帝,便把这片树林呌护驾林。以后又分出了可护驾林,王护驾林,南护驾林等村。周围还有许多村名和刘秀有关,听了介绍我觉得很有意思。
为什么说这里是安平鬃尾加工乃至丝网产业的发祥地。是从我们住的老房东和吃派饭时明白的。我们的老房东60多岁,给我们讲了许多闯关东和张马尾罗的故事。他说过去闯关东都是穷人们,弟兄多,吃不上饭,听说东北地广人稀,便寻生路去了。去的人都没盘缠,边走边讨饭或边走边打工,有手艺的人边走边卖艺,张马尾罗便是一套手艺。我们这一带,胡林张庄,王胡林,王各庄,薛各庄等,祖辈就鼓捣猪鬃马尾儿,把马尾儿织成罗底,带上罗圈,或推着或背着踏上征程,风餐露宿,忍饥挨饿,边走边吆喝“张马尾罗唻”。两三个月,也许半年六个月才赶到东北,慢慢落草为生,闯出个地盘来安家落户。我们弟兄五个都是闯关东的,我是回来照顾老人没有回去。
一天我被派到村东北头张姓家吃饭,因路远我没等人来叫便提前去了。饭还没好,我在张家南房转悠,室内光线暗淡,只见一位满头黄白头发的老人坐在马扎上做马尾儿活。老人的头发像是民国时刚剪过辫子似的披在头的后部遮住了后脑勺,见我进来抬头和我打了一下招呼。我看老人面色微黄,不瘦,脸上没有皱纹,下颏有三四寸长的白胡须,非常慈祥,但很少说话,一直忙他的活。他前边放着一堆一色纯白的马尾,旁边戳着捆好的马尾。他扭头说了一声张先生看地方坐吧,便很快回过头去张嘴咬住双手送过来的细绳,与用力向外推的手把一捆马尾捆的紧紧的,打死结,然后右手麻利地拿起剪子剪断了绳子。接着又均匀捆了几道绳把捆好的五、六十公分长的马尾挺挺地戳在旁边。他拍拍手抖抖衣服,我想他一定像庖丁解完牛一样要提刀而立。但是他没有立即站起来,而是扶着东西慢慢站起来的。原来他双下肢是残疾!他说咱们吃饭去吧。吃饭时,我才发现他全口只有左边上下第四颗牙齿!用这两颗牙齿非常准确的咬住捆绑马尾的细绳。我非常惊讶,就是这两颗坚强的牙齿和一双手,这样一位残疾老人帮助家里养活了六七口人。饭后稍微休息,他给我讲述了马尾罗的故事。他从小下肢残疾不能下地干活,便跟着老人做马尾活,到现在已经60多年了。从马尾加工到织成罗十几道工序样样熟练,现在是给生产队里干活记工分。他说马尾罗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咱说不清,听爷爷说,过去笼罗活不分,笼是笼帽笼屉蒸干粮用的,罗是指筛糁筛面用的;都是用柳木解成薄板围成圆圈,一个卡上蓆片或篦子做成笼屉,一是卡上罗底做成罗。罗底的原料起初多用丝绢,因成本高(本地不产),用途少(筛小麦面粉),便用大牲畜尾巴的长毛织成罗底。掌握了这点技术便可以走乡串户张马尾罗做笼屉,甚至闯关东。这一代村子做这种活的人不少,闯关东的人也很多。在鬃尾加工过程中,人们逐渐扩大了生产品种,如做各种毛刷子,做佛尘,假胡须,乐器丝弦等。后来城西徐召、唐贝等村有了织铜罗、铁罗,甚至开始自己拔丝了,公社大队集体搞,越来越大,都是从马尾罗开始的。
吃秫面饼既是这里的传统食品,又是这一带的特色食品。看烙秫面饼和吃秫面饼真是既饱眼福又饱口福的好事。我们来到这里,当时社员生活在极不富裕的情况下,尽量让我们吃饱吃好,粗粮细作,改善生活。安平城东一带接近下八县,地势低洼旱涝不均,红高粱是主要粮食作物,小米饭红饼子是主食。红高粱和小米性体好,补脾胃,养气血。但红高粱能涩肠,吃久了使人便秘,如果搀上榆皮面轧饸饹吃面条就不便秘了。最简便易行的办法是烙秫面饼裹鲜菜,不过烙秫面饼可是个技术活。我看到一位50岁左右的家庭主妇,干净利落,烙秫面饼很熟练。她用滚烫的开水和面,稍冷即揉面,做剂,点火烧铁锅,(柴禾是脱过粒的高粱穗,俗称炊帚苗,好像煮豆燃豆箕)回头在案板上擀饼上锅。每锅底可烙3-4张饼,有时餠烙半熟时便翻过来放在新饼上,一张饼上可以码好几层,这样烙的饼外焦内鲜,柔润筋道,吃时不干不硬。这位农妇说烙秫面饼,面要和得软硬适度,太软沾手.粘案板.粘擀杖,没法擀;太硬一擀就裂。拾饼上锅要利索。一定要掌握好火候。吃秫面饼最好现吃现做新鲜着好吃,抹上酱裹上鲜菜或油煎小鱼更好。
防病灭病结束了,我们离开了安平,到现在将近50年。虽然我已叶落归根,也回到了安平老家,但那段安平老乡的热情,马尾罗的故事,秫面饼裹小鱼的味道,使我久久不能忘记。现在丝网产业已经成为安平县的支柱产业,秫面饼裹小鱼也成为大饭店餐桌上的传统小吃,受到中外客商的称赞。
注:“尾”,有两个读音,一是读wei上声,如尾巴,尾大不掉;一是读yi(儿化)也是上声,特指骡马尾巴上的毛,如马尾儿加工,马尾儿罗,马尾儿提豆腐。作者:张宪
(安平文学供稿,未经安平官微授权,禁止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