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无锡市是一座拥有悠久文化历史的江南水乡,这座城市的市标是一枚长3.2厘米、宽2.6厘米、厚0.5厘米的微雕玉飞凤。无锡市新吴区南丰小学与市博物院合作,在学科融合中深入开展“飞凤融创”课程,让学生深入了解吴文化,与无锡“美美与共,和谐共生”。
走近
凤飞于锡:与文物的第一次邂逅。年12月,正值无锡市博物院开办展览,展出春秋时期越国微雕玉挂件——玉飞凤,学校带领四年级学生代表正式开启“飞凤融创”课程第一课:一起去看玉飞凤。为了让学生全员参与,学校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开展线上直播,真实上演“线上线下”齐上阵实景课堂。师生近距离感受玉飞凤之美,与博物院实时互动,了解玉飞凤的来源和文化内涵。回到学校,学生代表迫不及待想与同学分享,于是他们查阅资料、观看视频,绘制了许多以“玉飞凤”为主题的手抄报,把玉飞凤的美表达出来、记录下来。这只春秋时期的玉飞凤与无锡崇德尚礼、灵秀精巧的城市气度一脉相承,激发了学生对无锡的喜爱之情。
凤引九雏:对师生的一次文化浸润。为了进一步体验、感受、探索吴文化,学校继续组织学生开启“吴文化寻访指南”研学活动。教师提前搜集资料,了解无锡保留完整的一些吴文化遗址,比如新吴区范围内的泰伯庙和鸿山遗址。利用节假日,教师带领学生走进泰伯庙,由于提前了解了泰伯三让王位、垦拓荒地、开创江南文明等故事,学生在参观过程中很有代入感,进一步感受到泰伯谦让、开拓、仁孝、守信等宝贵品质。参观结束后,语文教师、美术教师开展学科融合教学,组织学生用不同形式记录这次特殊的寻访活动。有的学生创作寻访日记,把寻访中的感和悟落于笔尖;有的学生手绘寻访地图,把寻访中的见和闻呈现于画中;还有的学生口述寻访过程,把寻访中的惊和叹传递分享。
交融
凤鸣在兹:古吴国的正确打开方式。在致敬经典环节,师生一起查阅资料,了解古吴国历史、人文精华,选择熟知的历史典故,综合利用课堂、社团等载体举办古吴国故事会,在听与讲的过程中了解故事背后的道理和文化;在课本剧环节,学校组织学生排演课本剧《完璧归赵》,学生在表演和互动中了解玉文化对国家的象征与意义——玉文化背后的人、物、景都触发了学生的研究兴趣。
有凤来仪:欢迎来到创造营。为了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表达对古文物、古文化的了解和赞美,用多种形式呈现一些物化成果,学校成立“创造营”并分学科开展活动,鼓励学生表达真经历、真感悟、真收获。美术组教师选择用艺术作品引领学生感受美、描绘美、创造美,利用民间艺术剪纸让“玉飞凤”跃然纸上,利用民间手工艺糖画让“玉飞凤”变得甜甜蜜蜜,利用丝网印刷法使“玉飞凤”活泼灵动,表现玉飞凤的造型之美;体育组教师带领学生创作了一套武术套路,一个个“武术小子”或站立或倒下,气势磅礴、豪气干云,举手投足间把一只只腾跃的玉飞凤表现得优雅大方;音乐组教师带着学生一起填词并演唱《声声慢·玉飞凤》,学生尽情歌舞,表现玉飞凤的美好寓意;其他学科组教师也大胆尝试,将玉文化带到校园的每个角落,引导学生在创作、表现玉之美的过程中,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一次完美交融。
创生
凤鸣朝阳:凤与锡的千年之恋。学校以“感知无锡”为主题,让学生发散思维、集中智慧,选取无锡的特色加以阐述。有的学生用玉飞凤作为吉祥物,自述无锡特别的地理优势;有的学生用玉飞凤作为核心点,寻找无锡与玉飞凤的甜蜜链接……随后,师生一起把文化亮点优化提炼,通过信息技术手段自制了“感知无锡”宣传资料——凤与锡的千年之恋感动了学生,也更加坚定了学生研究玉飞凤的决心。
雏凤清音:项目成果现场发布会。年3月,学校与无锡博物院正式签约,成为“馆校联盟课程基地”,玉飞凤项目成果发布会也举办得如火如荼。师生代表分享他们的课程故事,一名五年级学生说道:“玉飞凤课程给了我们前所未有的体验,让我们一睹宝玉风采,寻找名胜古迹也让我们学到了课本中没有的知识和技能。”每一件文物背后都有自己的文化底蕴,学校通过学科融合把玉飞凤请到师生触手可及的地方。在英语课堂“游太湖明珠无锡”活动中,师生用两段“英文rap”介绍无锡城市徽标玉飞凤以及无锡美食、美景;在科学课堂“玉的前世今生”活动中,师生用一出好玩的“玉石记”介绍中国四大名玉,进而了解从石头到玉的演变。丰富多彩的现场展示让学生拥有了课程学习的仪式感,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帮助学生树立了学习的信心。
通过“飞凤融创”课程的学习,学生对于“文化”的理解不再是一个书本上的词语,而是让文化有了标识、有了方向,也有了许多学科特色。许多学生表示,他们想要伴着文化寻根、伴着文化育美、伴着文化生长,学习文化、传承文化成了学生心里最重要的事情。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无锡市新吴区南丰小学)
《中国教师报》年08月16日第5版
作者:徐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