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方供图
为给海淀区营造良好的文化底蕴,增强海淀人民群众的文化自信,海淀区文化和旅游局推出了年第十七届海淀文化季系列活动。通过一系列高品质文化活动,结合线上线下各种优秀资源,营造具有传统文化内涵、形式创新丰富、极具海淀特色的浓郁文化氛围。
本届海淀文化季系列活动通过借助各类非遗项目的趣味性、客观性、可参与性,从而让文化自信真正转化为创新发展的优势和底气。通过活动深度全面地接触非遗文化,让传统文化在海淀区生根发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统文化的精粹,更是蕴含着海淀精神的文化。非遗文化具备了工匠精神和创新精神,借助文化季背景,将创新、匠心、发展融为一体,是传统文化的精粹更是千年文明古国的历史积淀,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天然元素。
以匠心坚守初心以文化传承本源
自第十七届海淀文化季开展以来,深受市民的喜爱。近日,由北京市海淀区民生社会工作事务所主办、北京市海淀区文化和旅游局和海淀区人民政府北下关街道办事处为支持单位的年第十七届海淀文化季“以匠心坚守初心以文化传承本源”——非遗嘉年华系列活动在北下关街道综合文化活动中心展开。本次后动中毛猴,龙凤字,捏面人,风车,丝网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人来到了现场,与社区居民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互动。
随着主持人的开场,非遗毛猴传承人刘延贵上台为大家带来了精彩的讲座。课堂上,刘老师为大家讲述了非遗文化的起源,非遗文化中所蕴含的海淀精神、匠人精神,更为现场的居民带了非遗毛猴的展示。让大家通过简单的一堂课,见证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光芒。为践行多种文化融合,活动中特邀请了北下关齐舞飞扬舞蹈团和北下关情韵模特队为大家带来了精彩的演出。
本次活动通过请非遗传承人到场与来宾面对面互动,让居民脱离“参观式学习”,从而能够静心、专心、精心学习非遗文化的技能所在,让参与活动的每个人都担任了一次“社区的非遗传人”,让非遗文化有了新的传承。
了解海淀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文化之海,艺术之淀,文化之爱,非遗之美。寒冷的天气挡不住海淀区第十七届文化季的火爆!其中,特色活动“海淀故事影戏汇”利用2个多月的时间,走进坦博、走进消防支队、走进温泉镇、走进苏家坨、走进中关村软件园、走进西三旗、走进外国语大学附小,走进五色土幼儿园……走进近个社区、学校、街道去演出,每到一处都能带给市民群众以快乐和欢笑,活动的执行单位北京龙在天皮影艺术剧院派出4支演出团队,演员们忙得不亦乐乎!
听说皮影戏要来演出,西三旗社区的张奶奶和老伴很早就拄着拐棍,来到演出现场。张奶奶说,自己还是小时候看过皮影戏,转眼间60年过去了,很期待再感受一次童年的记忆。听说皮影戏到苏家坨镇街道演出,郭大妈带着自己5岁的外孙女也来看皮影戏,郭大妈是老北京,海淀的故事却知道不多,看到这次皮影戏讲述的就是身边的故事,她感到特别亲切,觉得让孩子从小了解海淀历史很有意义。皮影戏演海淀,寓教于乐,很有体验感和互动性。抱着孩子的妈妈说,孩子才3岁,之前在家总是抢大人手机玩,皮影表演开始,孩子被精彩的节目吸引了30多分钟,完全忘记了手机……
今年的海淀文化季亮点纷呈,新推出的“海淀故事影戏汇”特别接地气,直接把海淀区的经典故事、民间传说、革命故事搬上皮影戏舞台,进入社区演出近场,让海淀区市民在家门口更多地了解海淀文化,熟悉海淀故事,过了一把非遗皮影戏的瘾。
皮影戏创作负责人林中华介绍,《青龙桥传说》《圆明园传奇》《香山往事》《纳兰故事》《京西稻由来》都是与海淀有关的系列故事,这些剧目的演出,为冬天的海淀增加了热烈的气氛,一般皮影剧团到社区演出,提前一周就开始宣传,市民朋友得知消息,热热闹闹地赶来看皮影戏,大家都说好像过节一样。在家门口和邻居们欣赏海淀历史、海淀故事皮影戏,是一种十分难得的体验,海淀的文化就这样细无声息地浸润着每一个海淀人的心田。
活动的承办方负责人、北京龙在天皮影艺术剧院院长王熙介绍,北京地区的皮影起源很早,俗称“驴皮影”。清朝,北京皮影在京西海淀乡村很活跃,康熙年间,礼亲王府专设拿俸银的皮影戏班子,车王府专门藏有皮影戏影卷,甚至有皮影班社进宫演出,再后来北京出现了“钻筒子”(京剧皮影双下锅),在西四、东四一带分布有20多个皮影班社。时隔百年,京西驴皮影再次在海淀区委区政府支持下走进市民生活,受到欢迎,说明了海淀非遗文化强大的生命力。
经过两个多月的紧张联系、协调、演出,12月20日,海淀区第十七届文化季特色活动“海淀故事影戏汇”圆满收官,王熙说,据统计,海淀共计有多个社区,这次演出走进了近个社区单位,约有超过1万人现场观看了皮影戏演出,间接影响超过10万人。希望明年有机会让皮影戏走进更多海淀社区。“一支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在推进“文化自信”、建设公共文化的进程中,希望京西皮影可以更好地为群众服务。
责编:吴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