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生活潮汐触摸时代脉动

本文转自:盘锦日报

□杨荣宏(绵阳)

文艺创作,都是为了表达种种复杂而微妙的情思,并“命名”提炼升华主题,进行创作的行为。而主题创作,就是通过观察、体验捕捉主题、通过思考和感悟提炼主题、通过具体的创作活动明确主题的“命名”行为。绵阳版画家马力平先生和他的系列主题创作作品就是极好的范例。从全国第八届美术作品展览到全国第十三届美术作品展,马力平六次投稿、五次入选、四次获奖(中国美术创作奖、优秀奖等),成为四川版画界最为耀眼的艺术家之一。他的成功绝非偶然,一定有其成功的奥秘,对他的作品加以研究后,笔者发现了一些可供借鉴的经验。

首先,读懂生活、读懂现实、读懂时代是选准主题的必要功课。所谓“主题创作”又称主旋律创作。主题创作的“主题”来自于生活、来自于现实、来自于时代,主题,其实就是亟待破解的问题、正在解答或已经解答的课题。马力平的版画创作善于把准时代的脉搏,善于研究,善于审题,他始终与时代同频共振。他与石旭合作的丝网版画《钢骨铁筋》,系全国美展获奖提名作品,题材是城市建设,主题是发展和进步。灵感源自成都博物馆建设现场。作者主观地将灰色的建筑渲染成主观色——红色,象征青春、汗水、热血、梦想。“两个百年”交汇点的中国,就是一个大时代背景,建设与发展的主题贯穿全过程。此作经反复构思、修改,前后花了大半年才制作完成。

其次,宏阔的视野、博大的胸襟和强烈的家国情怀,是捕捉和发现崇高之美的必要前提。崇高是一个美学范畴。“崇高之美是人的本质力量与客体之间处于尖锐对立与严峻冲突时,主客体之间所呈现出来的冲突的美。”所有的美都有其感动不同之受众的力量,但只有崇高之美,才能够征服所有的人。马力平作品《高原汽车兵》就是一次采风行动的产物,其灵感源自他的一次川藏线之行。当时正是十月初,他和几个画画的朋友相约到阿坝甘孜一带采风搜集素材。马力平从一碗榨菜方便面、一次交谈、一个汽车兵、一列车队,看到了一支军队、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形象,从现场目击的那一刹那,联想到中国人民为了幸福美好生活所进行的几十年的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而后经过思考和沉淀,创作了这件作品。《高原汽车兵》在全国美展中获得中国美术创作奖、优秀奖后,又参加了中国艺术节、建军90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和全军美展,被中国美术馆永久收藏。

同时,巧妙的创意与娴熟的技术是表现和塑造崇高之美的必要基础。

马力平的套色版画名作《东汽—托起明天的太阳》也十分难得,“5·12”汶川特大地震后,作为极重灾区的艺术家,他耳闻目睹了太多的毁灭、太多的惨烈。马力平在探访位于德阳的东方汽轮机集团建设工地时,目击了这样一个场景:起重机吊托着建筑材料,碰巧跟冉冉升起的太阳构成一幅图画。起重机既升又降本是物理现象,太阳东起西落本是自然现象,起重机升降与太阳的升降之间本身毫无关联。且起重机所托举的是重物而非太阳,托举太阳只是一个错觉而已。但马力平将错就错,“认定”这托举的就是太阳。太阳意味着能量、光明、温暖和希望,这个比喻,其深层逻辑是完全自洽的。在形式美感方面,作者从钢铁机器的结构中抽象出了坚固、平衡、稳定的平面图式,彰显了一种阳刚、铿锵的力量之美。作品将球体的太阳抽象成一个平面的圆形图式,令其在似与不似之间,亦动亦静,动中有静,一方一圆,方与圆并存,张力十足。

在马力平的创作生涯中,绝大部分作品源于客观现实,可并不是冷冰冰的现实的简单摹写,而是经过刻意剪裁、主观染色的艺术的“表现”,其感染人、震撼人的力量,并非仅仅来源于其表现的“现实内容”,而是来源于他摆脱了现实内容的束缚之后所产生的意象和这个意象的形式美感。他善于把中国绘画的写意精神融入到版画创作之中,不去过多地追求细部,而是该舍则舍,该取则取,干净利落,一气呵成;他擅长以少胜多,聚焦最具戏剧性的、最感人、最有表现力的、最典型的瞬间,清晰精准地,一击命中。

从马力平版画的主题创作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启示:要想“中彩”甚至“出彩”,审美素养和表现技术、技巧固然重要,但修炼人格、铸就“大我”才是根本,敏锐地感知生活的潮汐、触摸时代的脉动则是其前提。局限在小我天地,聚焦于杯水风波,可以说,是不会有大出息的。艺术,说破天,不过是人的造物,什么样的人创作出什么样的作品,这一点是毫无疑义的。出身于红色家庭的马力平是一个至情至性的人,是一个对崇高之美孜孜以求的有政治洁癖和道德洁癖的人,他是一个不愿意自我重复和重复别人,不愿意停留在自娱自乐之中,“创作”意识非常强烈的艺术家,是一个敢于、善于、乐于将自己的作品放到最优秀的作品中去一较高下的艺术家,这一点,尤为难能可贵。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qfhqj/6043.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