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田野实践获评中国最美的书

北京中科医院是骗子 https://m.39.net/baidianfeng/a_5153160.html

《沂蒙田野实践》是一本打破规则的书。

这本图书是李艾霞与大学生以及蒙山腹地平邑县的22名孩子一起创作的产物。

《沂蒙田野实践》荣膺年度中国“最美的书”称号。

远看是一只美丽的蝴蝶,近看却是一本装帧精美的书;翻开它,耳朵书、石头画、大海报……一幅幅出自孩子们双手的图画,真实展现了孩子们的视角。近日,一本《沂蒙田野实践》荣膺年度中国“最美的书”称号,并将代表中国参加年度“世界最美的书”评选。

为何一本儿童书会获此殊荣?与临沂又有着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20日,临报融媒记者联系上《沂蒙田野实践》一书发起人李艾霞老师,聆听其创作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书中能闻到

自然的气息

11月9日,年度中国“最美的书”评选结果揭晓,来自全国23家出版社的25种图书荣膺本年度“最美的书”称号,其中《沂蒙田野实践》入选“最美”,并将代表中国参加年度“世界最美的书”评选。

这是一本有关李艾霞于年夏天在沂蒙山区所做的儿童艺术教学实践绘本,也是她与9名大学生以及平邑县22名孩子一起创作的产物。书籍中,透明文件袋承载着艺术实践的全部成果,还有耳朵书、蝴蝶书、大海报、一封信。耳朵书为锁线装,封面设计来自孩子的手写字体与绘画,模切出来的一对耳朵让书籍充满童趣。蝴蝶书为粘页装,被层层剥开的粉蝴蝶、苹果树、蓝天、土地,展现了儿童的秘密世界。

最美的书评委会点评道,作者打破一般图画书的规则,让孩子们通过涂鸦、绘画、拼贴等尽情发挥天性,在自由的游戏中创作,无论是蘑菇、石头世界,还是自画像、名作摹写,稚拙的图,纯真的色,激发了孩子们与读者的想象空间。

本书设计由多种形态载体汇聚而成,如同前往田野考察的意境。本书另一特点是图文中灌入盲文和UV起鼓图形,便于盲人读者触摸阅读。全书设计构思新颖,表现风格独特,充满童趣,书中似乎能闻到自然的气息。同时,该书也是一本探索少儿美育教育的好书。

故事发生在年夏天

源自一次暑期实践的成果

《沂蒙田野实践》的故事发生在年夏天,发起人——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李艾霞老师带着上海童书研究中心的学生团队来到沂蒙山区进行儿童艺术教学实践。

李艾霞说,沂蒙被称作“一片神圣的土地,一片红色的沃土”,经临沂籍在上海创业的优秀学子蒋公宝介绍,她来到了沂蒙山区的临沂市平邑县。这本图书正是李艾霞与大学生以及蒙山腹地平邑县的22名孩子一起创作的产物。

“教学成果超出预期。这一次的教学与我在学校中的教学相比,更像一场游戏,它轻松、开心,孩子们的求知欲与对艺术的热爱远超预想。这次教学实践中,我几乎将主动权都交给了孩子们。”20日,李艾霞对临报融媒记者说,当时教学实践是在平邑县第四实验小学进行的,参与孩子年龄不等,从七八岁到十一二岁,孩子们绘画都非常有感染力,与大城市的孩子没有差别。

说到“教孩子画画”,大家的第一反应是:老师拿着一个样本教孩子临摹,或是手把手教孩子们画画。“我们在教孩子统一形象之前,是否知道孩子们心目中的世界是怎样的呢?”李艾霞多年执教之后提出这样的疑问。于是,这次教学实践中她开始尝试“减法教学”,将自己的参与度降至最低,打破常规教绘画的规则,让孩子们通过涂鸦、绘画、拼贴等尽情发挥天性,在自由的游戏中创作,激发孩子们无限的想象力。

参与学生:

给大山的孩子打开一扇窗

平邑县第四实验小学4年级学生张笑语就是当年参与创作的学生之一。对于年的夏天的那段经历,张笑语和妈妈至今记忆深刻。

“我当时画了小房子、鱼,还有自己的爸爸妈妈……”张笑语不仅清晰地记得当时自己画了什么,还清楚地记得上海来的老师说的话,“你们的作品会被展出,会让很多人看到,有可能去芬兰展出”。没想到,真的变成了现实,他们的画不仅办了展览,还出版了,未来还要代表中国参加“世界最美的书”评选。

“这个活动对孩子们影响特别大,不仅向更多的人介绍了沂蒙山,还拓宽了孩子们的视野,在美的方面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张笑语妈妈非常激动。

至今,张笑语还特别喜欢美术,是学校美术社团的一员。

孩子的作品很珍贵

如何发现、挖掘很重要

“在临沂10天的教学实践积累了几千张孩子们的作品——绘画、拼贴、立体书、摄影以及文字。我们将这些作品带回了上海,将整理出的作品通过中欧插画与影像展、书籍排版工作坊、长画卷等方式将作品呈现给观者,时间跨度是两年。”李艾霞介绍。

《沂蒙田野实践》经过梳理最终以绘本方式呈现。李艾霞回忆,“在《沂蒙田野实践》成书前,我有幸邀请到荷兰的影像学专家科林·诺登博思(CorrineNoordenbos)与意大利的书籍设计师菲欧伦扎·皮娜(FiorenzaPinna)指导学生进行整合。”起初,几千张素材摊在房间里,面对庞杂的图像,学生们无从下手,科林帮助学生梳理创作的观念并找到实践项目的逻辑,使得照片脱离文字,形成自身独立的叙述,让隐藏的逻辑和关联性在特定的排列组合中自行发声。

李艾霞说,回到上海,在整理作品的过程中,面对一幅幅图像、一串串文字,一次“拼贴”实践的想法强烈地敦促她,于是便有了——“家庭肖像”“公主家园”以及“山与海”三个主题。它们最终以一幅长长的画卷形式所呈现,她试图将长卷所蕴含的诗意、山水、中国人的哲学观与孩子们的家庭、幻想的纷繁世界以及沂蒙山区动人的风光所融合。她希望以此更加完整、真实地将孩子们原生态的作品以及叙事呈现给观者。

“孩子们的每一个作品都很珍贵,如何去发现、发掘是我们教师需要去做的重要工作。”李艾霞说,这本书的梳理过程,极大地印证了这句话。

通过凹凸感受图形轮廓

是盲童美育教育的探索

“这本书折腾了很多人,感谢出版社的各位老师,感谢‘丝网印刷’的师傅,我们继续努力,把最美的童书和教育带给孩子们。”这是李艾霞在朋友圈写下的一段话。

李艾霞说,《沂蒙田野实践》在装帧和印刷上,花了很多工夫。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工艺就是“丝网印刷”,也就是在画面的表面做了一个UV起鼓图形,并在图文中灌入盲文,让盲人小朋友也能触摸。

看上去泛黄的画面,用手轻轻触摸,便能通过线条的凹凸感受到图形的轮廓,“这也为日后盲人的美育教育作出探索。”李艾霞说。

临报融媒记者付茜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gx/7992.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