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新开工,我打算开个作死话题:印刷。印刷这事不高端但是特复杂,不说编辑,我在印刷行业已浸淫多年还是不自觉想要躺平,毕竟饭喂到嘴边才香,印刷的复杂性很容易让人退避三舍,它不仅有技术问题上的繁琐,还有服务供应上的无力,但是这个问题始终逃不开呀。纸张在出版业最大的作用是内容载体,内容的呈现很大一部分还得靠印。了解纸张不仅要了解纸张本身,还要了解如何用纸。
所谓印刷,过去的定义:将图文电子稿通过制版,经油墨转印到纸或其他承印物的批量复制过程。满足这个定义的印刷方式我们称之为传统印刷。我们的日常工作中还会经常接触另一种复制方式:数码打印(快印)。一张起印,立等可取,我们一般称这种印刷方式为数码印刷。这种印刷方式主要就是快,快的根源在于无须制版,而且它用的油墨或者碳粉干燥起来都很快。之所以要强调下数码印刷,因为无版印刷很有可能就是未来的趋势。所以在年,印刷的定义相对及时(比较数十年不变的纸业定义)的做了一个变化:使用模拟(对应传统印刷)或数字(对应数码印刷)的图像载体将呈色剂/色料(如油墨)转移到承印物上的复制过程。这个定义,合并了数码和传统。
——————————以上文字没有任何意义———————————
其实印刷也不复杂,印刷就好比盖章。首先我们得刻一个章,古时我们称这个章叫雕版,后来是铅活字,过去的印刷是直接印刷,刻好章蘸上油墨,盖到纸上,印刷便完成了。石版印刷术开始靠人工直接绘制,反转绘画非常别扭,后来画家们更乐于选择在一种特殊的转写纸上先绘制出来,再转移到印版上。照相技术出现之后,也开始用胶片转移,这个胶片就是我们非常熟悉的菲林(film),在我进入出版行业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出版印刷的流程都是先出菲林片,再把菲林片上记录的图文信息转移到PS版上再传递给印刷机,这样印刷机器就能“懂”你要印什么。这个PS版就是现代印刷里的章,中文名预涂感光版,是一种金属铝版。传统胶版印刷之所以感觉很复杂,有一定因素就是在于这个转移过程太多,设计排版好的电子文件要先生成菲林,菲林的信息要转移到PS版(俗称晒版,这个过程并不稳定,往往还需要人工干预修版,可见这种转移质量堪忧),随后PS版被置入印刷机内上墨,还要再由机器里的橡皮布转移到纸上。任何事情中间人太多,就容易出是非,如此多的中间过程,使得过去的印刷非常容易出问题。
工作人员在检查菲林
最近十多来年,国内的出版业逐渐舍弃了菲林,逐步改用CTP制版技术,这是一种直接把电子文件信息转移到PS版上的制版技术,减少了菲林这个不太靠谱的中间人,这种技术更环保的同时转移的质量明显得到提高,也极大的提升了胶版印刷的品质。而数码印刷连这个章也不需要,它能直接读取电子文件给你复制出来。
CTP制版设备正在生成PS版,可以理解为印刷机盖章用的章,也可以理解为底片
这里讲点历史,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印刷术的国家,雕版印刷术在唐代就已出现,宋人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但汉字系统实在太过于复杂并不适合活字,所以活字这一技术在中国并没有被发扬广大,明清刻本大多还是用普通的雕版印刷来刻印的。
活字雕版印刷术
现代印刷术是15世纪德国人约翰·古登堡(JohannesGutenberg)贡献的,他独自研发,制出了一定比例合金铸成的铅活字,适用的印刷油墨以及最早的印刷机,并让这门技术得以推广,从此印刷开始进入工业文明。直到上世纪80年代,我国大多数印厂还在使用这种铅活字印刷,汉字太复杂了,一入字模深似海,过去的老师傅们印一份报纸可是费老劲了,我们这代人中小学用的试卷也有不少是这种铅印的。得益于电脑的普及应用,90年代起国内的印刷行业开始了高速发展,从四色机算是土豪的家底,到现在四色机是温饱的标配,这中间不过十数年。
约翰·古登堡(JohannesGutenberg)在印制圣经
一定的合金比例是铅活字字模的关键
印刷在原理上并不复杂,但深究则博大精深,我们也最多能在书刊印刷这一分支上浅尝辄止。其学虽艰,但是对于从事出版行业的设计和编辑来说,基础的印刷知识实际是刚需,按我说编辑不考这东西就拿证简直离谱,设计对印刷一知半解就入行也很无理。印刷是什么?它是是落地的环节,是成品的关键,是关系到实物呈现的重中之重,但这个环节不可思议的经常被无视或者被轻视。我们很多设计对此过于依赖印厂,对印制和材质环节的理解大多是拿来主义和经验主义,谁谁谁做过这工艺,谁谁谁用过这种纸,我也试试玩玩看,极少有人能做到把握材质和印制的特性综合设计,最重要的是不懂得如何提高效率和节约成本。我们的编辑也特别热衷与设计师一起规划美丽蓝图,但一到印制环节就随近逐便。平面设计在装帧环节中占个五分算多了,另五分是要脱虚向实做出来的,印刷是逃不掉的,装帧设计奖和出版印制奖向来相辅相成,抛开这个奖那个奖虚无缥缈的面子成分,印制还关乎出版环节最重要的成本控制,如此环节,兹事体大岂能不知!
知之先从基础知起,尽管数码印刷目前有坐大的趋势,但在出版业还停留在做几本样书的原始阶段,我们接触的主流还是传统印刷,传统印刷有四个大家族:
1,凸版印刷
四大发明之一的雕版印刷术就是这种,古登堡发明的铅活字印刷术也是这种,凸版印刷也是印刷最古老的形态。作为最早出现的印刷术,凸版印刷目前在书刊领域基本是淘汰了,但它也并非完全停滞和消亡,柔性版印刷就是目前凸版
印刷的主要应用之一。柔版是替代金属印版的一类橡胶和树脂制成的印版,柔版印刷目前主要用于塑料袋、软包装、瓦楞纸箱纸盒以及不干胶标签等等,其油墨相对环保,干燥也快,效率高成本低。出版业接触的少,主要缘故是相比胶版印刷其印刷品质一般般,价格普普通通但效果平平无奇,这种东西是注定入不了文化人法眼的。
柔性树脂版
最近几年,上述那种基本被淘汰的老式金属凸版印刷(LetterPress)却枯木逢春了,它在一类卡片的设计应用中大放异彩,一些牛人把这种老式印刷技术合理的应用到名片,贺卡,喜帖等卡片设计上,搭配上厚实的棉卡纸,强化了凸版印刷天生的凹凸感,质感独特,颇具个性。我也只能说凡事辩证看,新久了旧,旧久了新,IDEA永不为奴了。在装帧领域,新的设备和技术要学习,而旧的设备和技术也可以为创意驱使从而焕发出新生!
“纸品的美好”是国内letterpress的先驱之一,利用比较厚实的棉卡纸,可以获得强烈的凹凸质感
这种凸版印刷与烫金工艺原理相同,但前者使用油墨,后者使用烫箔,成品效果有所差异
2,凹版印刷
凹版印刷我们接触的更少了,主要原因是穷,相比凸版印刷的平民感,凹版可是妥妥的高端精英。它主要用于纸币,邮票一类的票证印刷或者批量较大的高品质印品。其色调表现力和细节表现都强于其他印刷方式(毕竟可以印钱),它的印刷成品油墨厚实,也具有一定的立体感,但高昂的费用使得贫穷的出版业根本进不了它的法眼,某些“高端”图书选用的藏书票也许可以试试看,没准一分价钱一分货呢,毕竟凹版印刷的起源就是版画艺术。
凸版印刷的细节呈现,油墨有微微的凸起感,能处理非常细小的线条。
3,平版印刷/胶版印刷
平版印刷是当今世界上使用最多的印刷方式,源自石版印刷术,据说它比其他所有种类的印刷总和加起来还要多。过去我曾有一个误区,我认为平版印刷是用来印平张纸的,轮转印刷是印卷筒纸的不属于平版,实际上平版是相对于凸版凹版而言,凸版印刷的油墨处是微微凹陷,凹版印刷的油墨处则微微凸起,平版印品的图文部分和空白处都是平的,故名平版。这里非常容易混淆的关键词是“平版”和“平板”,前者是一种印刷技术,后者是一种纸张的堆叠方式。在平版印刷领域,图文的转印需要用到胶皮(橡皮布),故名胶版印刷。无论是平张纸用的平印机还是卷筒纸用的轮转机都属于平版印刷,现如今的平版印刷主要都是胶版印刷。海德堡,小森这些平版胶版印刷机的主流大牌,就算是再不懂印制的编辑和设计也可谓如雷贯耳,放20年前这些设备可算的上传家宝了,我要能继承一台就不愁了。
平张纸(单张纸)上机
卷筒纸直接上轮转印刷机
这里提到的轮转印刷是我们所有类型编辑都需要知道的印刷方式,作为出版金山银山的教材教辅大多是用轮转机来印的,你要说你一辈子都遇不上轮转机,那也太悲惨了。纸张造出来是以卷筒形式存放的,卷筒纸直接上机就是轮转印刷。这是由印刷过程中纸张输送的方式不同产生的分类,平板纸印刷(再次注意是平板不是平版),也叫单张纸印刷,一张一张纸过去。而轮转机是直接卷筒纸输送,不用把纸张分切成平张缩减了流程,其印刷速度非常快,可以正反双面印刷折页一并完成,量大首选。在纸媒兴盛的时代,报纸杂志也主要由轮转来印,纸媒衰弱以后轮转就主要用于教材教辅,流程缩减合并及高速意味着效率高,但效率也意味着相对的品控更困难,一般情况下,轮转印刷的品质是不如平板纸印刷的。量大从优,轮转印刷相对平板纸印刷,大约能降低30%的印工成本,但是轮转对印数有要求,没有1万印数都不好意思安排。轮转对成品尺寸也有限制,一般只接受国标的正度大度开本,比如*,*这类成品尺寸,对A5,B5尺寸比如*的支持力度就不太行。另外轮转印刷对高品质的图像呈现也缺乏有力支持,设计师在面对轮转印制的印品设计时,应尽量减少大面积的色块,渐变色等设计手法。至于轮转能支持到什么程度,我们拿本中小学国标教材瞅瞅即可。
然而我们最常见到的还是平版印刷的单张纸印刷,这类机械的一个主要参数是幅面,就是能印多大的纸,幅面越大越节省也越高效,能全张纸上机印的叫全开机,很贵,少有书刊印厂买的起……把正大度平张纸一分为二上机,对开上机用的是对开机,这是目前印刷机的主流,再切一刀上机,就用四开机,也比较常见,最小的还有八开机,幅面和一般的数码印刷的A3幅面大不了多少,幅面越小的设备越便宜,生产力也低,但幅面越大,品控也越难,幅面小,反而更容易把握。全开机不是万能,八开机也不是无用武之地。
平版胶版印刷的基本原理,此为一个颜色单元的印刷模型
根据印刷的色数,有单色机,也有四色机,还有六色,八色,甚至十多个颜色单元的怪兽。最主流的还是四色机,一次可以印4个颜色单元,正常就是蓝,红,黄,黑四色,与电子文件的CMYK颜色模型相匹配,这可以解决99%以上的彩色印刷问题,但对机械而言,四个颜色单元代表一次输送可以印4个颜色,至于具体是什么颜色,完全在设计的需求和机长的操控下,你要是发了疯,金墨加银墨加白墨加黑,一样随你的,CMYK(蓝红黄黑)之外,也就这金银白这三种特殊的颜色比较常见,常用蓝红黄黑之外需要专门调配的油墨颜色我们都称之为专色,如果你有六色机则可以一次完成CMYK+金银专色的印制任务。
我们所得到的彩色印刷效果,一般都是由蓝红黄黑(CMYK)四个颜色叠加而成,纸张经由印刷设备则是依次走过这4个颜色单元即可输出彩色图文
印刷设备发展至今,这些昂贵的机器在能力上与十年前相比不可同日而语,但困扰印刷师傅们的套印不准,偏色等问题依旧普遍存在,并非设备不高级,也非人力有限,任何一种印刷术都有其优势,也有其弊端。胶版印刷术的出现和发展,对效率的贡献巨大,但它在印品的呈现上并非是最优的学生,其表现力远不如凹版印刷,甚至不如19世纪初就出现的“珂罗版印刷”,从设计的角度,我们要更加慎重的看待大面积色块,细小的线条,以及图片的网点等问题,需要针对地区,针对设备,针对承印厂的客观条件做出合理的设计判断,这也许比让印厂尽力更有用。从编辑的角度,面对一个设计方案中可能产生的印制问题,面对成本,交期等诸多问题,也应做出相应的判断,而非寄期望印制科或印厂本身给一个标准答案。不做好这些判断,单纯去印厂跟单大多都是跟了个寂寞。
4,丝网(网版,孔版)印刷
丝网印刷也叫网版或者孔版印刷,其应用非常广泛不挑食,是我们必须要知道的一种印刷方式。所谓孔版,可以理解为一块镂空带孔的版,镂空的部分就是油墨通过的区域,也就是图文显现的部分,与我们在城市街头看到墙面上大大的“拆”字那个摸,原理是相似的,但镂空的区域不是完全空的而是一个一个的细密小孔组成,看起来像一个网,故名网版,于是便有了丝网印刷这个名字,而那个孔的大小和数量,就是丝网印刷里一个重要的概念:目数,目数越大,孔越多越密,印出来的东西则越厚实。
丝网的应用不像平版胶版印刷适合比较“平”的材质。丝网色调浓厚,印刷出来的油墨有一定的堆积立体感,对承印材质也非常宽容,几乎不限,粗糙的皮面布面,木板,玻璃均不在话下。丝网甚至一定程度突破了平面可以应用于曲面。
虽然丝网印刷广泛应用于各种行业,但对应书刊印刷这类需求,丝网印刷的效率比不上胶版,其印刷彩色图案远不及胶版印刷便捷高效,效果也弱不少。所以在出版业丝网印刷更多是被看作一种特殊工艺,大多应用于封面,作为胶印的补充,辅助解决一些胶印不能解决或者效果不佳的特殊印制效果。比如深色材质上印白墨,丝网的效果比平版做来就好很多。一些纹理粗糙的特种纸或者皮面布面的印刷,也是更适用丝网。如果是其他特殊材质,胶版不能则丝网补上。
丝网印刷的“印章”:网版(孔版)
人工丝网,工人在用刮刀涂抹油墨
旋转木马式的全自动丝网机器
PS.石版印刷
作为当今印刷巨头的前身,平版印刷源头的石版印刷简单科普一下,其发明者是德国人阿罗依·塞尼菲尔德(AloysSenefelder),其发明的主要动机也是因为穷,这一时期距离他的同胞古登堡发明铅活字印刷术又过去了几百年,铅活字印刷已相当成熟。塞尼菲尔德由于贫困潦倒的家境以及想要进入娱乐圈的动力,它只能自写自印剧本并且想要顺便做点印刷过过日子,穷人的独立自主促使其经常去研究一些更廉价的油墨和印版,在多次失败及各种机缘巧合下他发明了石版印刷术,过程就不赘述了,但这是一种相比当时成熟的铅活字印刷术更低成本且更高效率的印术。如许多新兴技术一般,尽管塞尼菲尔德花费了很大的气力来阐述其巨大的优势,但新发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并不为外界重视,直到年,一位精明的专业出版商买下其发明的专利并开办石版印刷工厂,石版印刷术才逐渐传播开来,但也因此塞尼菲尔德并没有从中获得相应的回报。并且他还要为名誉困扰,在石版印刷术被认识到拥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后,曾有不少人冒名声称自己才是首创,直到年他的著作《石版印刷术大全》周折出版,才使他正名了自己是那个改变印刷技术史的正主。每个时代都有沽名钓誉且擅长巧取豪夺之辈,我记得特斯拉也可能遇到过这般糟心的困扰,历史会不会为他们正名可能也有偶然性。
画家正在绘制石版画
在石版印刷术被发明之后,经历了许多人的共同努力,先是法国人恩格尔曼(GodefroyEngelman)首次使用使用红、黄、蓝、黑四色套印彩色石版画,奠定了现代印刷四色套印的基础。再由于石材的不便,石版印刷术开始选用更加适合的金属板材如铝板来制版,扩大了印版的材质范围。而制作印版时需经由人工绘制的不便,让不会画画的法国人尼埃普斯(Joseph-NicephoreNiepce)感觉困扰,也间接导致他发现了感光材料和感光技术。随后法国人物理学家达盖尔(Louis-Jacques-MandeDaguerre)与尼埃普斯一起合作发明了最早的实用摄影方法直接成为了摄影之父。尼埃普斯则利用这种照相术来制作印版,把摄影图像转移到石版,这种制版的技术直到今天还在普遍使用。德国人阿尔伯特(JosephAlbert)随后摘了桃子制作出著名的“珂罗版”(Collotype),这种玻璃制版即使放到当下在印刷彩色图片时效果也非常卓越(比现在的胶版印刷还好)。到了20世纪,建立在多轮技术进步基础上,20世纪初脱胎于石版印刷的胶版印刷横空出世,其当时无敌的效率和相对不凡的品质推动了印刷工业的大发展,二战之后胶版印刷最终成为了工业印刷的主流方式直到今天。
表面磨平的石版印版
如今石版印刷术依然存在于石版画艺术的创作和复制领域,但作为主流工业印刷术,其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在这个历史发展过程中,胶版纸的出现也是为了配合这种高效的胶版印刷技术而生的。纵观近现代的印刷技术发展史,特别是胶版印刷最终奠定王者地位的这个历程,狭隘一点来说品质并不是工业需求的第一要素,早期的石版印刷和珂罗版印刷,单从品质上讲一点都不比现在的胶版印刷弱,甚至在某些方面更强,但胶版印刷胜在了效率,科技进步带来的效率才是真正生产力。脱离效率谈品质,脱离成本谈品质,谈的都是无稽之谈。
至于其他的印刷分类,我就不再赘述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了解什么是珂罗版印刷,以及我个人认为的一种优良印刷技术:UV印刷技术,这个需要专门开篇来说。印刷是很大的一门学科,绝非我寥寥数字可以说清,作为编辑和设计,我们需要了解的印刷知识和专门印刷专业的朋友角度是不同的,我们侧重于“知之用之”,我个人兴致喜欢读点历史,权当趣闻,作为半个门外汉,我所述的专业性可能有欠缺,也欢迎真正的专家不吝指正!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