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善有这些精彩的非遗项目,你知道吗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发展的见证是一方水土百姓非凡创造力的结晶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你可知道嘉善有哪些非遗?传统音乐

嘉善田歌

级别:国家级

门类:传统音乐

批次:第二批

公布时间:.6.7

嘉善位于长江三角洲的杭嘉湖平原,河网纵横,稻田桑林,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世代相承的农耕文化,孕育了水乡民歌——田歌。田歌原叫“山歌”“田山歌”,历史文献中又叫“吴歌”。上世纪50年代初期,新文艺工作者将之称为“田歌”并流传出去,自此“田歌”便约定俗成,成为正式名称。

嘉善田歌的历史渊源,由明代冯梦龙搜集的《山歌》可证实,直接传承于四百余年前的明代“吴歌”。民国时期亦盛行,当时还有组织“歌班”赛歌的习俗。抗日战争后渐衰,新中国成立后又逐渐兴起。

田歌的流布范围,主要在浙江的嘉善,江苏的吴江,上海的青浦三个毗邻区内。在嘉善,主要流布在与青浦区隔汾湖相邻的丁栅一带。田歌的歌词,就是文学界所谓的“吴歌”。“吴歌”中以七言为主的多言句式及修辞上的“谐音双关”“比喻”“排比”等特征,在嘉善田歌的歌词中体现得很充分。

嘉善田歌有《滴落声》《急急歌》《落秧歌》《大头歌》《羊骚头》和《平调》《小快板》等五个类型七个曲调。演唱形式上,前三首是一个人唱,后四首由“主头”“卖”“细腰”“了稍”“满棚叫”等不同方式的须唱、接唱、齐唱。曲调的总体风格是节拍徐缓悠长,旋律委婉抒展,抒情性强。

传统技艺

西塘古民居建筑艺术

级别:省级

门类:传统技艺

批次:第二批

公布时间:.6.5

西塘古民居建造于明、清和民国时期,其建筑艺术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江南社会和文化的特征。镇上河道纵横,居民临水而居,后河头有河埠,河埠上的美人靠给古镇增添了富有水乡风味的景色。

现存的西塘古民居建筑,在江南小镇的民居建筑中有自己的特点。一是纵轴线长。临河人家的房屋在横向上很窄,纵向较深,故有三进、五进、乃至七进之长,成为呈狭长形的宅居。二是从建筑单体的高低来看,其特点是“先抑后扬”。沿街的门面是非常低调的,一般看不出大户人家的规模。三是庭院里建筑节奏的变化很灵活,在建筑物单体之间一般有天井相连。四是门窗上刻有吉祥花纹,是儒家思想在西塘民居建筑上的体现,除廊棚的“仁”外,民居形式的不张扬就是“礼”。建筑语言的谦和也是“礼”的表现,体现出当地的风俗及居民的文化性格特点。

传统纽扣制作技艺

级别:省级

门类:传统技艺

批次:第三批

公布时间:.5.18

早在明清时期,西塘当地民间服饰的盘香纽扣已丰富多彩。无论在大襟马甲上,还是在镶边短袄上,都能看到各种颜色和造型的盘香纽扣。盘香纽扣用棉布、绸缎等布料制成,颜色花样根据服装色彩和主人喜爱而定。盘香纽扣一般有葡萄结纽头和盘香型图案纽体两部分组成。前半部分呈圆球形(实体),像葡萄,故称葡萄结,多余的布条盘出像盘香的形状,故称盘香纽扣。盘香部分还可盘出花卉、动物、植型、器具等各种型状,美观大方。盘香纽有雌雄二爿组成,雄爿的纽头为实体葡萄结,称“纽”;雌爿的纽头为圆圈型,称“扣”。雌雄二爿缝在衣服门襟的两边,雌爿缝在门襟右边,雄爿缝在门襟左边。随着土织布和老式服装的逐步淘汰,盘香纽扣已濒临消失。

贝壳纽扣的原材料主要是产于当地的河蚌、三角蚌、麻麻蚌和香蕉蚌的壳。这种天然贝壳质地坚硬、颜色自然、洁白如玉。根据需要,可以做出14型、16型、18型、24型、28型等各种不同型号的纽扣。清朝末期民国初期,在西塘镇西栅汪家墙门就有一家制作贝壳纽扣的家庭工厂,从衬衫扣、夹衫扣到棉袄扣,各种型号都可制作。贝壳纽扣在西塘镇的大舜村得到很好的传承和发展。

西塘八珍糕制作技艺

级别:省级

门类:传统技艺

批次:第三批

公布时间:.5.18

八珍糕为百年老店——西塘钟介福药店首创,是嘉善名点特产。创始人是钟稻荪于清光绪十一年(年)创建钟介福药店。钟介福药店又名“钟介福堂”,取自于《诗经?楚茨》:报以介福,万寿无疆。多年来,该店取信于市,久盛不衰,形成自己的经营特色。以品种全、质量优、价格低、人性化为经营特点,尤其是该店生产的精制薄片驴皮胶、八珍糕更是闻名遐迩。

钟稻荪参考了明代陈实功所著《外科正宗》的八仙糕处方,结合临床经验制作兼备开胃健脾、和中、止泻、消食功用的保健食品——八珍糕。此糕用本地优质糯米加八味中药制成,早期的入糕八味中药为党参、怀山药、白扁豆、炒白术、薏苡仁、芡实、莲肉、五谷虫;年,西塘钟福堂八珍糕中药配方为山楂、薏仁、白扁豆、芡实、茯苓、山药、麦芽、莲心。八珍糕口感香甜脆松,食之无药味,蕴药理于食疗之中,既是药物,又是糕点佳品,老少皆宜,颇受欢迎。八珍糕每年小暑开售至立秋收市,民众购买踊跃,民国19年为营业鼎盛时期,声名远播。年销售量1.25万公斤,主要销往嘉兴、黎里、盛泽、芦墟、平望等地,上海等地外埠也有一定销量。

京砖烧制技艺

级别:省级

门类:传统技艺

批次:第三批

公布时间:.5.18

明清时期,方砖多用于建造京城和皇宫,所以叫京砖。也有人认为这种砖是造金銮殿用的,因此也叫金砖。

自明清时期以来,嘉善县砖瓦烧制业(俗称窑业)窑域之广,窑墩之多,窑货之丰,从业人员之众,在江南罕见。最早记载嘉善窑业的是年的《嘉兴府图记》。光绪十六年(年)3月3日《申报》载“浙江嘉善县境砖瓦等窑有一千余处,其借此以谋生者,不下十万人”。据清光绪《嘉善县志》(年)卷十二〈物产〉记载:“砖瓦出千窑镇(现为干窑镇),近时洪家滩、清凉庵、界泾港均有”。明代(万历年间),位于干窑、天凝交界的江泾村吕家的著名品牌“明货”字号京砖,邵家、陆家的“定超”字号京砖和干窑沈氏祖传砖窑烧制于清末民初的“沈永茂定造京砖”,都是京砖中之精品,享有盛名。到清代时,干窑所产之砖主要供京、苏、杭官府所用。《武塘野史》载,清顺治七年(年)“干窑解砖瓦至省筑满洲城”,当时干窑砖瓦即已远销至北方。

京砖制作工艺极为复杂,仅制坯泥一项,就要经过选、冰、碾、浆、筛、沥、练等七道工序。京砖烧制更是一项技术要求相当高的工作。烧窑一般分为装窑、烧窑、闭窑、窨水、出窑五个步骤。烧窑师傅还根据坯性、窑性、气候性、燃料性“四性”,掌握辨温、辨色、辨火、辨声、辨烟、辨灰、辨硝、掌闸八大要素,适时调整每一环节中的细小变化,才能烧制出精品京砖。

由于京砖制作(烧制)过程别致,因此质地细密,色呈青黛状,具有古色古香的韵味,可用于地面铺设。久磨如镜,能照出人影,闪闪发亮,犹如乌金一般。京砖质地软硬适中,可以雕刻游龙、飞凤、山水、人物、花卉等各种图案,古时大户人家用于窗套、门套的装饰,园林、庙宇的建筑,也可用于大型照壁雕刻,门楣雕刻等,具有古色古香的韵味。

盘窑技艺

级别:省级

门类:传统技艺

批次:第五批

公布时间:.10.23

嘉善发达的窑业要有烧制砖瓦的主要工具——窑墩支撑,而窑墩的盘建,则需要拥有技艺精湛的盘窑师傅。据《嘉善县志》(版)载:“悠久而发达的窑业造就了一支工副业大军,特别是盘窑师傅和烧窑师傅,世传秘诀(盘墩师出自祖传,只传子不传徒),技艺精湛,为各地所聘请。

盘窑的主要工程有选址、丈量、挑泥围土、盘八字、盘窑壳、砌烟囱等。嘉善的盘窑师傅身怀独特的技艺,要在高近9米、直径7米,50多平方米大跨度的窑腔内,不用一点水泥钢筋,不用一根柱子,利用“起挪”(即砖、坯的斜势)和砖坯之间的相互撑力等技巧,使窑顶四面悬空,而且还要承受10多万块土坯多吨重量、多度高温的巨大考验而安然无恙。这种高难度的建筑工艺却没有专业的理论书籍和相关资料,全凭盘窑师傅世代相传的实践经验。

曲艺

嘉善宣卷

级别:省级

门类:曲艺

批次:第四批

公布时间:.6.25

“宣卷”是一种韵散相兼的说唱艺术,它与唐代的“俗讲”有渊源,明清时期演变为民间说唱。宣卷盛行于吴语地区,嘉善陶庄、大舜,汾玉一带的农村均有宣卷艺人。

宣卷集说、噱、表、唱、做与一体,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

宣卷有木鱼宣卷和丝弦宣卷之分。木鱼宣卷由2—3人组成。即一个上联(也叫上手),一个或二个下联(也叫下手、和卷)。下手多为男性,说唱的主要任务由上手承担,下手只托唱每句唱词中的后半句。用苏州方言说表。演唱多为劝人为善,因果报应等内容。演唱时没有乐器伴奏,上手敲大小两个木鱼(故得名木鱼宣卷),下手敲一只响钟,上下手交叉敲打。开始表演时有一定的顺序安排。

丝弦宣卷是在木鱼宣卷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保留了木鱼宣卷以一人为上手,一至二人为下手的形式。说、表、唱、做主要由上手负责,下手一般由女性承担,只托唱最后三个字,在演唱部分增加二胡、扬琴等乐器伴奏,由六至七人组成。

民俗

护国随粮王信俗会

级别:省级

门类:民俗

批次:第四批

公布时间:.6.25

西塘护国随粮王庙,也称七老爷庙,初建于明末,清初庙址搬迁至现址(西塘镇雁塔湾)。相传明代一位姓金名七的朝廷运粮官,满载皇粮途经西塘时,这一带遭旱灾,粮食颗粒无收,路有饿殍,其状甚惨。金动恻隐之心,私自发放皇粮救济,灾民赖以存活者甚多。而金空船回京,朝廷追究其事,金以身殉法。百姓感其恩德,特建此庙,以表纪念。金排行第七,故百姓尊称之为七老爷。

随粮王庙会定于每年的农历四月初三(七老爷生日)。信俗会分出会和座会两种,“座会”是菩萨不出庙宇,在庙内庆祝,规模虽小,但也非常热闹。四方香客集中到庙里烧香祭祀,还有调龙、舞狮、打莲湘等各种民间舞蹈在现场表演。“出会”是将随粮王神像抬出庙宇行街,其队伍有太保、头马牌、矗灯、大锣巡牌、銮驾、大纛旗、内班、营马、细乐、提香、红衣、拜香凳、蜈蚣旗等各种役色十三道。有专门行当分工,途中休息处有43个,称“社。”每到一“社”,附近民众前来供奉食物和鲜花,并进行各种艺术表演以示娱神。

庙会期间,全镇商家通宵达旦,各种摊贩云集庙宇,四周群众纷至沓来,庙会成为集宗教、文化、商贸于一体的活动平台。近年来,随粮王庙会与古镇旅游相结合,增加了古镇的文化内涵,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同时对稳定社会秩序也起到积极作用。

嘉善淡水捕捞习俗

级别:省级

门类:民俗

批次:第四批

公布时间:.6.25

姚庄水域面积广,丰富的资源引得四方渔民来此处捕捞并长期定居,姚庄的渔民既有本地人,也有苏北人、吴江人、菱湖人等。解放前,渔民以船为家,捕鱼为生。长期的水上生产生活,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淡水捕捞技艺,据统计,有41种淡水捕捞方法。由于生产方式改变,野生鱼不断减少,许多淡水捕捞技术没有传承下来。现只剩抄网捕虾、张丝网捕鱼、张簖捕捞、张钓头捕鱼、百脚笼捕捞、扒蚬子螺蛳、抄虾松捕捞、内塘牵塘网等。

捕捞离不开渔网,不同淡水捕捞用不同的渔网。以前渔网都是手工编织的,结网的基本工具是箐和箐板。结网时,先将网线绕在箐上,然后开始结。不同渔网选择的网线粗细不一样,细到丝网,粗到江网。不同渔网所结网眼的大小不一样,小到虾网、大到江网。与此相应的,还有一系列渔业生产习俗,很有特色。

传统医药

吴氏中医内科

级别:省级

门类:传统医药

批次:第五批

公布时间:.10.23

年,吴少春将18岁的儿子吴啸(小)江送到浙、沪中医名家朱斐君门下学中医。三年里,吴啸(小)江潜心学习,锲而不舍钻研医术,终得真传。年出师后,他在天凝镇开办诊所,挂起了“朱斐君、夫子授,吴小江、男妇大方脉”的金字匾牌,医治各方求医者。他医德高尚、医术精湛,出诊地遍及江浙沪方圆上百里。晚年,他口传《类方推演》,为中医界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吴氏中医医疗面较宽,不仅擅长内科,对温热病、痹症、肝、胆、胃系疾病有独到的经验,而且对中医妇科、针灸科也有一定的临床经验。吴氏中医在临床方面强调“省病诊疾,至意深心,详察形候,纤毫勿失。”做到“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可以一方多用,也可一病多方。在用药上以轻灵见长,堪称“四两拨千斤”,疗效显著。对待疑难杂症,采取一慎(慎诊断)、二少(处方帖数少一些)、三复(让病人尽量来复诊),及时观察病情变化,调整药方。

▲吴氏中医内科传承人吴新颜目前嘉善县共有国家级非遗项目1项省级非遗项目10项市级非遗项目39项你还知道哪些嘉善非遗项目呢?欢迎大家在下方留言分享

摄影

周向阳等

编辑

赵伟双

责审

张文燕、毛静静、方盛艳

来源

县文化馆(非遗中心)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pz/303.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