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高密春联村年产春联6000吨,拿下全

北京中科医院爆光 http://www.znlvye.com/bybl/zbyf/m/

(天下网商记者丁波编辑杜博奇)春节将至,又到了贴春联的时候了。

各地春联看起来大致相似,印着吉祥话儿,配着牡丹、祥云、鲤鱼等图案,似乎不曾变过。

但记者走访了山东高密的一个小村庄——夏庄镇东李村,发现春联背后竟也是个时尚产业。

这个只有多户人家的春联村盛名在外。每年有吨年俗纸质产品销往全国各地,产值过亿。

村民们以春联为生计,每一天都在憧憬着过年。他们告诉了记者,春联潮流背后的秘密。

“绕地球两圈”

春联属于应景性产品,批发和零售有淡旺季,但东李村的生产线一年到头地忙碌着。

腊月初的东李村刚刚过了最忙的时节,订单基本已完成交付,只剩下一些企业定制的订单在赶工。

在这个占地仅亩的村庄里,几乎家家户户生产红纸、福字、春联、年画。每年,这里生产的年俗文化产品超过了吨,春联产量在市场上的份额达到了50%。

东李村的春联早已声名在外。追溯到清朝时期,这里就因生产红纸而闻名了。东李村的年红纸经过特殊工艺处理,耐酸、耐碱、耐水、耐晒。印刷出来的春联,任风吹日晒雨淋,经反复摩挲都不会褪色。

后来产业逐渐向下游延伸,村民们才开始在年红纸上印刷黑色大字,做起了春联生意。

七年前,年轻人王刚大学毕业,回家接过了父亲的春联厂。他引进了自动化生产设备,将生产规模扩大一倍。如今,每年吨的产量里,有吨出自王刚的工厂。在他的办公室里,有三堵墙,上面层层叠叠安了好几层移动门板,展示着自家的春联产品。

王刚如今已是东李村的春联企业代表。他在办公室里替东李村算了笔账,东李村一年生产吨,按照一副春联平均85g、1.5米算,所有的春联头尾相连,可以绕地球两圈。

“不是所有春联都叫高密春联”

近几年,流行的春联材质就几经更迭。而东李村,则洞悉着每年的“春联时尚”。

从早期的年红纸春联,到铜版纸春联,再到近两年高档植绒春联越来越受欢迎。其中,年红纸春联最为传统。在老一辈人眼里,有着磨砂质感的年红纸看起来朴素,但也最对味儿。

老李是仍在用丝网印刷制造春联的人。腊月初,他骑着三轮车去他的工厂转悠。

说是工厂,其实是个作坊。一百多平米的砖房被隔成了两间,一间印刷,一间摆放模具和杂物。

略昏暗的作坊里,火盆燃得正旺,仅有的两位工人一刻不停地在丝网印刷机上忙碌着:将一张红纸放到模具上,盖板按下又抬起,前后不过半分钟,一张写着“今春财运旺,心想事业成”的春联就印刷完成了。印刷好的春联在竹竿上晾一天,即可取下打包,运往不同的市场。

老李做春联已经有些年头了,作坊里有一百多块模具沿墙靠着。他说,一台机器加两个工人,一天可以印副春联,一年的产量保守估计在80万副左右。

当然,这样的效率和王刚的自动化设备没法比。

在王刚的自动化工厂里,白纸从机器的一头进,对联从另一头出。激光印刷的春联,不仅有吉祥的句子,还有牡丹、鲤鱼等图案,既有黑色大字,也有烫金字体,比老李的红底黑字洋气多了。

但老李说,一台自动化设备的前期投入就得七八十万,没有足够的订单量很难回本。如今他每年也有固定的订单,便不想再折腾,图个省心。

东李村户人家大多以生产春联为生,类似老李这样的作坊不在少数。随着年轻人把自动化流水线引入村子里,效率和规模开始让当地的春联产业重新洗牌。如今在东李村,春联工厂缩减为家左右。王刚认为,现代化的设备为流水线带来了效率。

但老李说,“现在只要有印刷机就可以做春联,但不是所有春联都叫高密春联。”当激光印刷的铜版纸春联占领了市场时,用传统年红纸制作的春联,才是当地独特的文化底蕴所在。

春联的消费升级

从年红纸到铜版纸,再到植绒布,春联的材质越来越好,背后是消费升级的大背景。

东李村的主干道夏庄大道两旁,分布了几十家春联、年画批发门市。每年十一二月是春联年画的批发旺季,许多外地人驱车来到这里,将年俗产品批发到各地的市场零售。

李娟的门市是其中一家。年秋季一到,她如往年一样将一楼的两件屋子收拾出来,挂满了春联。去年是猪年,小猪佩奇卡通粘贴画格外走俏。今年是鼠年,“潮流款”又换成了米老鼠。

也有不跟生肖潮流走的时候。

年,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与莫言出生地东北乡紧挨在一起的东李村将“莫言家乡”几个字印在春联盒子上,至今都能在高密的春联市场上看见。

不同地区流行的春联也有所不同。东李村生产的春联主要销往北方城市。与南方的七字春联相比,北方的对联短而宽,上下联均5个字。句式以“经典款”居多——不含生肖图案、不会过时的,如“福聚黄金地,平安好运来”“平安千秋福,家和万事兴”“福来平安地,财进幸福家”。

李娟说,卖经典款的好处是今年销售不完的春联好好保存,到来年可以继续批发零售。

在东李村,春联是个家族生意,串起了制造、批发、零售整个流程。不过,整个村子只做上游制造和批发,这两个环节利润薄,订单大多来自以前线下的老顾客,但如今产业都“触网”了,当地的春联企业还纹丝不动。上到目前为止,整个高密地区的商家仅两家。

王刚看来,东李村的春联足够有文化底蕴,“但不够好玩。”他指着办公室里的样品说,春联款式过于陈旧,每年的“新款”在产品创新上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他感到改变已经迫在眉睫,“这两年消费主体变了,年轻人的消费需求越来越多了。他们和老一代人对春联的需求不一样。”

其实王刚有过一些尝试。比如在淘宝上开了3个店铺,今年腊月期间,每天也能有多个订单。

但这仍不是他最满意的状态。他认为,一副对联应不止是一副对联,还应具有书法价值和工艺价值等。

他有过很多设想,比如联系当地书法家,做一些定制产品;通过抖音、快手改善一下销售渠道。为此,他研究了不少IP跨界联名、抖音传播的案例。谈到兴奋处,不禁两眼放光。

他说,有时还挺想去找隔壁老乡——莫言帮个忙呢。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pz/7886.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