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桥乡王塝村小学
原创/莲荧
在农村地区,小学在每一个人的心目中是最为神圣的地方,因为这是孩童们由山野草丛走向社会人群的重要桥梁。读过了小学,多少就有些文化味,在劳动成果的变换、变现上能写会算,账目清楚,不被人嘲笑,且长得有些力气了,挑得动一担谷或一担土,在山区里做一些小生意应付得过来。因此许多村庄里的人,有一大半只读过小学,就毕业成了正式的农民劳力,走向山野,走向工地。今后种田或是帮工,或是去城市里做各种各样事情谋生,所必要用到的算术法则,和人交谈时所用到的词汇,以及应持的神情状态,这追根到底,无不是来源于山村那不起眼的、低矮的小学。
记忆中,最初的王塝村小学面朝垄田,背靠小山坡。这小山坡是向桥乡王塝村南瓜岭的余脉,山不高,坡度也缓,重要的是山坡上没有种庄稼,很适合小孩子们的爬山、嬉戏、奔逐。一至五年级的校舍,依口字形建筑,各教室高度相同,盖的都是农村自产的布瓦,都是土砖刷白石灰的房屋,和各塆村的幢幢农居并无两样。
小学靠垄田的一侧,生长着三棵高大的梧桐树,这树很有特色,青皮,光溜溜的,课间十分钟,几个年级的男孩子们常竞相爬树娱乐,看谁爬得快,爬得高,学校只有一个篮球,很少拿出来,只有爬树才是最引人围观的热闹地方。好景不长,学校老师担心孩子们从树下掉下来,严禁这项活动,不听话就用竹篾片打手掌,以至于最后釜底抽薪,竟把那三棵高大的青色的梧桐树砍了。
上到二年级时,小学进行了一次大翻修。那时农村的生活有了很大起色,向桥街粮站、邮电所、银行的外墙上写上了重视教育的大白色标语。听我塆村人讲,一次下雨,做木匠手技的三叔半路遇雨在小学避雨,趁此间隙时间,他以专业的眼光仔细查看了一下校舍,发现一、二年级教室土墙有些歪了,撑不了多久有倒塌的危险,就把这个事郑重地报告了教书的老师和校长。
教室要是倒塌了那可是天大的事情,那些年,王塝村红砖厂生意正火红,乡村好多农户扬眉吐气,把土砖房折了建红砖房,不仅红彤彤的漂亮,招喜,而且特牢固,下大雨不用担心墙脚溶塌。校长和村委会的人协商好,校舍的全面翻修工作就轰轰烈烈地进行了。
这项工程采用的是一边修一边折,我们那时在教室里读书,窗外就是泥水匠人们在忙活,木工在砍树修整成新教室屋顶木梁,读书声与咚咚咚的砍剁树木声,声声入耳,下课后走廊上全是木屑碎料。为支援建小学,王塝村红砖厂厂长王本昭先生捐了一万块红砖,在运输劳力不足的情况下,四、五年级的男生也利用半天的时间参与了运砖劳动。大约前后花了一个学期的时间,红彤彤的新校舍修好了,连厕所也修成了拱形新颖式的,不用盖瓦,引得一时风气之先。
新的操场也开辟出来了,比原先阔大很多,两个铁篮球架子也安装好了。没得梧桐树爬,于是打篮球成了全校学生最热爱的活动,特别是男生们。那时,每个星期每个班级只有一节体育课,只有在这45分钟之内,老师才把篮球投到操场上,其余时间里,众多男生们想打球,都是想而不得的。因此在每星期的体育课上,抢篮球争先恐后,人人都是玩得汗流浃背。
美中不足的是,操场的另一侧是农田,篮球易蹦易滚,常常掉到农田里砸倒了水稻,开始时农人们没在意。时间一长,那些种田的人就满面怒气地来看守稻田,看到篮球蹦到稻田去了,就大声喝斥,义正辞严地向老师投诉,经常把篮球抱到校长那里去评理。
对于打篮球与农田的冲突,在那时几乎是无解。若要解决这一问题,那得在操场对农田一侧建起很高的一排铁丝网栏杆才行,可那时学校是拿不出这么多的钱,而农人们是不甘心水稻被篮球打倒,看着惹人生气。
于是学校打篮球时,由老师在靠稻田一侧守着,可老师也守不住飞快的篮球,矛盾还是解决不了,于是操场上就停止了这项活动,改为玩双杠的活动。
双杠对山村的孩子吸引力不大,体育课上只有零散的几个人尝试一下,大家都躺在草地上发呆或闲聊。那栎木制成的双杠,在雨里淋了一个学期,后来就朽坏了,就消失了。不过,那时候我已经在小学里毕业了,相处五年的小伙伴们分散了,三分之一的上了初中,其余的同学,或是回家当起了小农民,或是学起了某样手艺,或是进城谋生了,大家之后就很少见面,于是王塝小学的生活,就永远地锁定在童年苦乐交织的记忆里。